前言
第一篇 社会主义价量计量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架
1.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内涵
1.2 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
1.2.1 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1.2.2 商品、货币、价值消失,社会生产按计划地进行
1.2.3 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并逐步过渡到按需分配
1.3 社会主义价量计量论
第二篇 社会主义价量计量的模型构建
第二章 更替价值形态的价量形态
2.1 价量计量方式取代价值计量方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2 价量计量与价值计量的比较
2.2.1 概念的内涵
2.2.2 社会劳动的计量对象
2.2.3 计量的实现方式
2.3 价量计量的实现过程
2.3.1 两层次的评议逐步确定劳动比率.
2.3.2 劳动比率在各劳动单位的具体实践
2.3.3 数字化经济体制保障价量计量的实现
第三章 价量计量方式下的社会生产
3.1 以最终产品为依据的计划性生产
3.2 生产过程的整体构造
3.3 单一生产过程
3.3.1 单一生产过程的有机构造
3.3.2 单一生产过程的数量析定
3.3.3 单一生产过程的再生产能力
3.4 类生产过程的总体构造
3.4.1 单一生产过程的进一步深化
3.4.2 类生产过程的实质构造
3.4.3 类生产的数据统计
3.5 总生产过程
3.5.1 总生产过程的构造及计量
3.5.2 社会总生产过程的实现条件
第四章 社会劳动价量计量方式下的分配
4.1 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4.2 社会分配与社会生产的对等性
4.3 总分配过程的实质:劳动凭证的传递
4.4 非社会劳动者的分配:社会基金的分配
第五章 社会劳动价量计量方式下的消费
5.1 消费模式总括
5.2 价量计量下的双渠价格
5.3 指导性消费方式
第六章 直接社会劳动
6.1 核心概念:直接社会劳动
6.2 直接社会劳动及其计量的发展历程
6.3 价量计量方式下的直接社会劳动
第三篇 社会主义价量计量在中国的实现
第七章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分期及中国社会的历史定位
7.1 “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
7.1.1 “三形态”论
7.1.2 “五形态”论
7.1.3 “三形态”论和“五形态”论的关系
7.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价量计量的实现
8.1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正确认识
8.2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价量计量的实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