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1第一章亚健康状态概论5
第一节健康、亚健康、疾病5
一、健康、亚健康、疾病定义5
二、健康与亚健康状态区别6
三、亚健康状态“双向”转化6
第二节亚健康状态几种学说7
一、生理自然“折旧”学说7
二、亚健康状态与信息控制论7
三、亚健康状态与隐潜信息7
第三节亚健康状态好发人群和发生原因8
一、亚健康状态好发人群8
二、亚健康状态发生原因9
第四节亚健康状态一般表现和对人体危害9
一、亚健康状态一般表现9
二、亚健康状态对人体的危害12第二章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13
第一节健康评估概念13
一、健康评估定义13
二、评估与诊断有何异同13
三、健康评估效度与信度13
第二节健康评估目的及方法概述14
一、健康评估目的14
二、健康评估方法14
三、健康评估流程15
第三节A级问卷健康评估方法16
一、何谓A级问卷健康评估16
二、A级问卷健康评估方法17
三、A级问卷健康评估分级20
第四节细胞成像检测评估方法21
一、方法原理21
二、检测技术和方法21
三、细胞成像技术应用23
四、细胞成像技术评价23
第五节量子共振检测评估方法23
一、方法原理23
二、仪器设备24
三、量子共振检测技术24
四、生物体微弱磁场检测技术25
五、优点与缺点28
第六节热断层成像评估方法29
一、 TTM特点29
二、 TTM原理29
三、 TTM检测技术和方法30
四、 TTM技术应用32
第七节实验检查评估方法32
一、血脂检验32
二、血糖检验34
三、血液黏度检验36
四、免疫测定37
第八节血液流变学评估方法40
一、血液流变学概念40
二、检测仪器设备41
三、血流变检测方法41
四、血流变检测临床意义42
第九节微循环检测评估方法44
一、方法原理44
二、仪器设备44
三、检查方法45
四、甲襞微循环观察内容45
第十节骨密度检测评估方法48
一、骨密度检测方法原理48
二、骨密度检测仪器设备48
三、骨密度检测方法49
四、骨密度检测临床应用49
第十一节基因检测评估方法50
一、基因检测概述50
二、基因检测方法50
三、基因检测应用52
第十二节体能测试评估方法52
一、体能测试概述53
二、体能测试方法53
三、评估方法和标准57
第十三节健康十环评估报告57
一、撰写健康十环评估报告程序57
二、健康十环评估报告指导意义58
附自我健康评估方法58
一、健康状态自测16问58
二、疲劳自测15问59
三、高度疲劳自我评估59
四、肌力及关节灵活度自我评估60第三章亚健康状态健康管理62
第一节健康管理概述62
一、健康管理概念62
二、健康管理目的63
三、健康管理流程63
四、健康管理模式64
五、疾病危险因素管理64
六、健康管理效果评估65
第二节“六高一低症”健康管理65
一、高血压健康管理65
二、高血脂健康管理72
三、高血黏度健康管理77
四、高血糖健康管理80
五、高体重健康管理83
六、高度疲劳健康管理90
七、免疫功能低下健康管理93第四章亚健康状态康复调理97
第一节亚健康状态康复调理流程97
第二节心理康复调理97
一、心理概述98
二、心理咨询99
三、心理治疗浅释与建议103
第三节自然因子康复调理105
一、自然因子疗法概述105
二、自然因子疗法调理作用 105
三、空气浴锻炼106
四、日光浴锻炼108
五、海水浴锻炼111
六、海滩沙浴锻炼113
七、森林浴锻炼115
八、气候锻炼116
第四节物理因子康复调理119
一、物理因子康复调理概述119
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电位疗法125
三、调节、平抑“三高”——直流电疗法128
四、锻炼肌力——低频电疗法130
五、镇痛——温热间动电疗法134
六、变幻莫测“内生”电流——干扰电疗法139
七、调制中频与电脑中频电疗法142
八、缓解痉挛——高频电疗法145
九、增强免疫——光疗法150
十、调节治疗心身疾病——生物反馈疗法157
十一、锻炼身体,解除疲劳——水疗法162
第五节运动锻炼康复调理177
一、运动锻炼与健康长寿177
二、运动锻炼十大好处178
三、运动项目选择178
四、运动处方179
五、有氧运动180
六、中年人运动锻炼182
七、老年人运动锻炼183第五章亚健康状态预防186
第一节防治亚健康状态意义186
一、减少疾病,促进健康186
二、增强体质,健康长寿186
第二节讲究健康生活方式187
一、笑口常开187
二、起居有常188
三、饮食有节188
四、劳逸适度188
第三节克服不健康生活方式189
第四节预防生活方式病190
第五节猝死与“过劳死”预防196
第六节健康投资与健康消费197第六章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评估与康复199
第一节亚健康状态评估预测199
一、望诊199
二、闻诊 206
三、问诊 207
四、切诊 207
第二节亚健康状态调治208
一、辨证调治 208
二、平衡阴阳 209
三、标本兼顾 209
四、三因制宜 209
五、调于日常 211
六、调节饮食 212
七、积精全神 212
八、导引按213参考文献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