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影视艺术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

定 价:¥48.00

作 者: 宫林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外影视事业与历史

ISBN: 9787106025854 出版时间: 2007-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353 字数:  

内容简介

  B02#1895年当电影在法国正式诞生后,很快就被中国人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儿”输入到国内。一年之后的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又名“双清别墅”的“又一村”戏院放映了被当时国人冠以“影戏”称之的西洋电影。据报载当时共放映了《马房失火》等14部短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与电影接触。西方电影进入中国后,之所以被国人称为“影戏”,是因为当时中国人还是习惯于把电影当作一种“戏”来认识和对待的。一般来讲,无论什么“戏”,都是由演员、布景、道具、乐队等组成。所以,早期的中国电影,从拍摄第一部《定军山》就开始了以“戏”——传统戏曲和新“文明戏”结合——为主要拍摄内容的电影创业。中国最早的电影导演张石川在他的《自我导演以来》一文中描述了当时他对“影戏”的理解:“因为是拍影‘戏’,自然很快地联想到中国固有的旧‘戏’上去。”当时的“申影美术”被简单而轻率地称之为“装景”、“布景”、“置景”等,这种称呼,听起来就好像是拍电影的片场里干力气活儿的场工,看上去实际就是为衬托演员的表演和拍摄而搭建的一块空间。中国早期的电影美术,从拍摄初期向西方电影学习、模仿、尝试,到2。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走向较为成熟的现实主义布景设计,其空间场景都是中国的戏曲、“文明戏”布景和实物道具,并结合了真实场景而搭建的。当时的电影布景设计与绘制人员多是接受了西画教育的时髦画家和月份牌画家。所以,2。世纪初期的中国电影布景绘制,深受当时各种绘画风格的影响。同时,那些思想开放、有“影戏”理想的画家和布景师在进入电影界后,又纷纷走向一条从画家到电影布景师再到电影导演的艺术人生之路。第一节 老“国粹”与新“玩意儿”的结晶虽然,电影发明于西方,但是,说到电影的“祖先”,却不能不回溯到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它至今在国内民间百姓中流传。传说汉武帝时常思念死后的爱姬李夫人,大臣们为了取悦皇帝,遂请方士为李夫人招魂,由此而发明了皮影,汉武帝在帐中仿佛看到了爱姬的形象。据晋·干宝《搜神记》云:“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这种被称为“灯影戏”的皮影出现之后,在民间流传并兴盛起来,极受百姓欢迎。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书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总序 银幕风情圆百年美史镜鉴启后生——为官林撰《中国电影美术史》作序
导言
一、电影美术的概念
二、电影美术史研究的意义
三、关于中国电影美术史的分期与发展
四、中国电影美术史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中国布景与西方影戏(1905-1929)
第一节 老“国粹”与新“玩意儿”的结晶
第二节 绘画艺术对初期电影美术的影响
一、写实的西洋绘画
二、“海派”中国画
三、时尚风俗画——《点石斋画报》
四、中西合璧的月份牌年画
五、漫画与动画
第三节 从舞台“布景”到电影“置景”——早期的电影美术
一、舞台布景是电影美术的祖先
二、电影布景师——画家的新职业
三、欧化与唯美——早期电影美术的特征
四、重教化、倡人伦的民族思想意识
第四节 布景师的新天地——古装片、武侠片的美术设计
第五节 真实——电影美术的本质特性
一、从“棚内”走向“棚外”
二、中国电影特技的诞生
第六节 早期电影美术师
第七节 小结:以戏曲、“文明戏”布景为主的初期电影美术
第二章 社会现实与民众梦幻(1930一丑949)
第一节 电影空间的觉醒
一、大转折——从舞台空间到电影空间
二、新起点——电影空间的确立
第二节 激情与悲愤——电影美术的现实主义道路
一、“到民间去”
二、永不熄灭的“万家灯火”
三、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第三节 电影美术与电影造型语言的民族化探索
第四节 中国电影美术中的好莱坞模式
第五节 现实与梦幻——走向成熟的中国电影美术
第六节 从布景师到电影导演
第七节 小结:现实主义传统与好莱坞模式的结合
第三章 情景交融与诗情画意(1950一工966)
第一节 银幕的新时代
第二节 电影题材的多样化与电影美术的真实性
一、题材的多样和形式(风格)的统一
二、真诚的情感与质朴的造型——电影美术设计图
第三节 诗情画意——影像造型的意境
一、“风从东方来”
二、“意象”造型
第四节 宏伟史诗——历史影片的美术设计
第五节 瑰丽的奇葩——戏曲影片的美术设计
第六节 重要的电影美术师
第七节 小结:中国电影美术东方美学造型风格的形成
第四章 “三突出”与“高大全”(1966-1976)
第一节 “三突出”——为政治服务的样板戏电影美术
一、“样板戏”电影的造型口诀
二、“样板戏”电影的造型模式
三、“还原舞台,高于舞台”
四、从舞台到电影
第二节 “高大全”与“红光亮”——“文革”电影美术的造型模式
一、“高大全”——虚妄的现实
二、“红光亮”——阳光下的阴霾
第三节 小结:“文革”时期电影美术的特征
第五章 冲突与探索(1978-1989)
第一节 艺术思潮与电影美学
一、电影本性的讨论
二、探索(第五代)电影之前
第二节 诗意电影的美术设计
第三节 纪实电影的美术设计
第四节 戏剧电影的美术设计
第五节 探索、观念、造型
一、反传统——探索观念的确立
二、新影像——以造型为本
三、仪式化——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铺排
四、“错位”——用造型思考影像
第六节 民族意识和历史画卷的展现
第七节 小结:中国电影美术的造型语言体系的成熟
附录一:中国电影美术师人物小传
附录二:历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服装、化装、道具、特技获奖作品名单
附录三: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获美术类奖项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