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1895年当电影在法国正式诞生后,很快就被中国人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儿”输入到国内。一年之后的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又名“双清别墅”的“又一村”戏院放映了被当时国人冠以“影戏”称之的西洋电影。据报载当时共放映了《马房失火》等14部短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与电影接触。西方电影进入中国后,之所以被国人称为“影戏”,是因为当时中国人还是习惯于把电影当作一种“戏”来认识和对待的。一般来讲,无论什么“戏”,都是由演员、布景、道具、乐队等组成。所以,早期的中国电影,从拍摄第一部《定军山》就开始了以“戏”——传统戏曲和新“文明戏”结合——为主要拍摄内容的电影创业。中国最早的电影导演张石川在他的《自我导演以来》一文中描述了当时他对“影戏”的理解:“因为是拍影‘戏’,自然很快地联想到中国固有的旧‘戏’上去。”当时的“申影美术”被简单而轻率地称之为“装景”、“布景”、“置景”等,这种称呼,听起来就好像是拍电影的片场里干力气活儿的场工,看上去实际就是为衬托演员的表演和拍摄而搭建的一块空间。中国早期的电影美术,从拍摄初期向西方电影学习、模仿、尝试,到2。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走向较为成熟的现实主义布景设计,其空间场景都是中国的戏曲、“文明戏”布景和实物道具,并结合了真实场景而搭建的。当时的电影布景设计与绘制人员多是接受了西画教育的时髦画家和月份牌画家。所以,2。世纪初期的中国电影布景绘制,深受当时各种绘画风格的影响。同时,那些思想开放、有“影戏”理想的画家和布景师在进入电影界后,又纷纷走向一条从画家到电影布景师再到电影导演的艺术人生之路。第一节 老“国粹”与新“玩意儿”的结晶虽然,电影发明于西方,但是,说到电影的“祖先”,却不能不回溯到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它至今在国内民间百姓中流传。传说汉武帝时常思念死后的爱姬李夫人,大臣们为了取悦皇帝,遂请方士为李夫人招魂,由此而发明了皮影,汉武帝在帐中仿佛看到了爱姬的形象。据晋·干宝《搜神记》云:“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这种被称为“灯影戏”的皮影出现之后,在民间流传并兴盛起来,极受百姓欢迎。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