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知识读物康德的智慧

康德的智慧

康德的智慧

定 价:¥28.00

作 者: (德)康德 原典;曾纪军、刘烨 编译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康德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6027896 出版时间: 2007-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226 字数:  

内容简介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体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尔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通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歌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图书目录

第一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直观——感性、直观、经验
 感性、直观、经验
 空间与时间、现象与物自体
 先验逻辑——范畴、知性、形成
 概念的划分
 范畴及其演绎、验前综合判断
 先验判断——原理、理性、途径
 原理的定义
 人的判断力与图型原理
 什么叫本体
 什么叫理性 
 对先验理念问题的陈述与解答
 理性、知性、理念、经验之间的关系
 理性的新途径
第二辑 康德的认识论
 范畴
 知性与感性的互动性
 “先验构架”——一方面是感性,一方面是知性
 知性的先验原理
 “实体”与“因果”
 “交互”
 “经验思维三准则”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主观演绎”
 “客观演绎”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先验矛盾
 “先验幻象”与辩证法
 四个“先验矛盾”
 “先验矛盾”的特殊性
 物自体
 物自体作为感性的来源
 物自体作为认识的界限
 物自体作为理性的理念
第三辑 审美与目的论
 人的本质与审美
 自我意识与审美
 自由与审美
 人向自身的生成与审美
 人的感性与审美
 人类的本质与形貌
 心理机能与审美
 想象力的活动
 符号活动
 心灵的游戏
 美感特征
 关于趣味
 趣味的概念
 趣味的性质
 趣味与时尚
 关于美、崇高、笑、哭
 美与崇高
 笑与哭
第四辑 康德的伦理学
 道德律令
 “人是目的”
 “意志自律”
 善恶与道德感情
 历史理念
 实践理性的“先验矛盾”与“至善”
 历史观
附录
 康德演讲稿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
 康德名言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