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贝多芬口中的“音乐之父”,称他为西方古典音乐的中心人物并非过誉。他出生子德国中部的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族,家族中的音乐家有的是教堂乐监、有的是城市乐师;他的四个儿子也都是杰出的作曲家。巴赫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在德国中北部完成了学业。他曾先后在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米尔豪森、魏玛宫廷及科滕担任过不同乐职,直到1723年在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任乐长一职。这个职位表面光彩实则报酬低微,同时代另两位著名的作曲家(泰雷曼和格劳普纳)在他之前都曾谢绝出任。就连巴赫自己也曾感叹过“这职位并不像当初向我描述的那般重要”。但他还是保持着这份工作到逝世。同时他还兼任莱比锡币音乐总监以及莱比锡大学音乐学院总监的职位。在莱比锡有一个习俗,即每逢礼拜日和基督牧师年的节日,在做礼拜日寸会唱一段康塔塔。巴赫在他初到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大教堂乐长的头几年,专门为此创立了一个基金会并始终为此尽心尽力。对于康塔塔的写作,巴赫连续坚持了五年,谱写了五组(每年一组)康塔塔;但至今只保留下3组,共170首左右。巴赫在魏玛宫廷担任乐监时(1708-1717),意大利康塔塔的“现代”形式还没有成熟。而它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相互交替的典型特征,则是由巴赫的一名神学家朋友艾德曼。纽梅斯特(ERDMANN NEUMEISTE)在1700年左右从歌剧中借用来的。在巴赫的年代,《尊主颂》即圣母赞歌“我心尊主为大”,是宗教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莱比锡,每逢重大节日,独唱演员都会以拉丁文演唱赞美诗,并用乐器伴奏。巴赫除了用其他不知名的音乐来作伴奏,还亲自为《尊主颂》谱曲。但迄今只留下一部作品,并有早期版本和稍晚些的版本(即现在流传的版本)之分。早期版本的《尊主颂》为莱比锡1723年的圣诞夜平添了许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