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和他的继室徐兰英合编的二个唐诗选本。孙洙,字临西,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他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在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及第,后相继担任过大城、卢龙、邹平等县的知县和江宁府教授。孙洙诗学杜甫,著有《蘅塘漫稿》。《唐诗三百首》编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所定书名及所收诗篇数量(选唐代七十七位诗人三百一十首诗),似有意仿《诗三百》,也可能是受了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云云的启发。该书面世后,为之作注、增评者甚多,著名的有上元女学者陈婉俊(有道光餐花阁刻本《唐诗三百首补注》)。陈氏之外,章燮的《唐诗三百诗注疏》,在道光、咸丰、光绪年间也有多种刻本。光绪十一年(1885),四藤印社重刻此书,特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原书未收之另外三首增入,以得组诗之全。这样,按诗篇数量来分,《唐诗三百首》的版本,便有三百一十首与三百一十三首的区别。至于于庆元编的《唐诗三百首续选》(有道光十五年即l 835年希文堂刻本和十七年粤东集益堂校刻本),在孙、徐选本基础上补录五十三家诗三百二十首,与原选本出入太大,是不能纳入《唐诗三百首》版本系列的。从孙洙《序》文可知,他编《唐诗三百首》的目的有二:一是用它取代《干家诗》,编出一种好的“家塾课本”;一是为成人、特别是诗歌写作者提供一种鉴赏唐诗、学习唐诗创作艺术经验的读本。可以说,《唐诗三百首》的种种特点,包括所选诗篇的内容、数量、体裁、风格取向以及编排体例,都是由其编写目的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