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慧心的激动,只为看到一些“印迹”描绘得如此鲜明,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丰美和源远流长;只为发现一些基本概念表述得如此精当,标识并解码中国文化,还借助双重目光而事半功倍。一副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同样也有一副亚洲的目光看西方、它的价值观乃至“野蛮”;这正是一种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拉近我们,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中国人和法国人,彼此同样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谋大事。这就是《再见了,中国我的(七零)印迹:一个外国留学生眼中的那个中国特别年代》首要的效益。这匍匐的行程记录了好奇心、时而的不解、始终的敬重。一种审美的激动,只为重新发现一些词语和概念的含义、义符文字的诗意、对朴素美的共同喜爱、先于理性的感性至上。多么美好的篇章,尤其当今世界全球化令人堪忧,日益以冰冷的计算为标志了。一种情感的激动,近乎普鲁斯特式的,重又发现一些味道,忆起已经半遗忘的印象和感觉;这些感觉和印象,我也有过同样体验,大约在同一时期,70年代初,我作为年轻的外交官,来到这个当年万难进入的中国世界。也同样因为观察到,尽管经历无数曲折历程,多少世纪以来造就中国崇高声望的价值,却能够超越时间,完好无缺,仍然富有活力。我国越来越多的人,特别受益于《再见了,中国我的(七零)印迹:一个外国留学生眼中的那个中国特别年代》作者展开的活动,发现或者愿意进一步了解中国,也有许多入愿意通过别人的领悟,来加深对自身的认识;我向所有这些人所能推荐的最好借鉴,莫过于这副自发而坦诚的、明察秋毫的目光,莫过于这些小步走向理解对方所留下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