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这一群体,自改革开放的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已日益从“象牙塔尖”走近百姓大众,从“时代精英”汇入世俗生活。尤其传媒领域的研究生,从20世纪80年代寥若晨星般的稀缺罕见,到近几年星火燎原似的铺天盖地,这一群体已成为引入注目的社会构成单元。这一群体的形成,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自觉适应和主动选择。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的情形:传统“精英化”教育所形成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模式、标准、要求和途径、方法等,已与迅速变化着的、越来越“大众化”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内容与方式很不协调契合了。比如,过去一个硕士阶段的研究生,在读三年期间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发1—2篇学术论文,我们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从1979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前15届毕业生事实上每一位都远远超过了这个要求,出色的甚至可以超过20篇。当然,这期间与传媒领域的硕士生平均每年也只招收10位左右,而有资格招收传媒学科硕士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只区区不足10家。近几年,传媒教育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使这一领域研究生的数量、招收研究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至少扩张了十数倍,但能够刊发此类论文的学术期刊并没有明显增多。这就产生了一个极其尖锐的矛盾:“精英”研究生的要求,与客观上达到这一要求的条件、环境、载体极不相应。比如,全国新闻传播类核心学术期刊只有10余家,但仅在中国传媒大学一家就读的与传媒相关的硕士生就达两三千人之多,每家期刊平均每年可刊发论文不过一二百篇(我主编的《现代传播》每年也不到200篇),可按过去“精英”时代的标准要求,每人如果在核心期刊发表1篇论文,那该有多少期刊才能满足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