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各级教育小学生团队合作学习

小学生团队合作学习

小学生团队合作学习

定 价:¥23.00

作 者: 丁桂凤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博士文丛
标 签: 教育教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0463900 出版时间: 2007-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17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研究将团队的理念融入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中,分析影响团队合作学习的个体和群体因素,初步构建了小学生合作学习型团队理论体系。本研究对小学四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干预训练,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一、引导团队成员在学习目标上达成共识,形成共同愿景,并提高学生对目标的承诺性。二、以队训、团徽等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三、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技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满意度。四、通过理论指导和实战演习,提高团队组长管理水平,使其能够有效管理团队成员的学习过程。通过干预训练的合作学习型团队与传统的学习小组有着本质的区别。合作学习型团队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组织保障,而且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本研究编制了影响小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成绩的群体因素问卷和个体因素问卷,并检验了这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团队组长管理风格、团队承诺、团队集体效能感、团队凝聚力四个群体变量对合作学习型团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团队满意感虽然与团队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但对团队学习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团队合作学习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时间管理、应对行为和自我学习效能水平,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设限程度;时间管理倾向、自我设限和学习效能三个个体变量对团队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作者简介

  丁桂凤,1965年11月生,党员,199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现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专业方向是人力资源管理,且担任该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员工自主学习研究》等。

图书目录

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合作学习研究概述
一 合作学习的概念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二 合作学习的理论
(一)社会互赖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认知精制理论
(四)教学工学理论
(五)动机理论
(六)选择理论
(七)凝聚力理论
(八)接触理论
三 合作学习的研究范式
(一)学生小组学习法
(二)其他的合作学习方法
四 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
(一)浙江省的合作学习研究
(二)山东的合作学习研究
(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的特点
五 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合作学习研究的局限性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作学习研究的新趋势
第三章 学习型团队的产生与发展
一 团队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团队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团队产生的思想渊源
二 团队形态的演变
(一)早期的团队形态
(二)近年来的学习型团队形态
(三)团队形态的演变规律
三 团队的发展阶段
(一)组建期
(二)激荡期
(三)规范期
(四)运行期
(五)休整期
四 高效率学习型团队的特征
第四章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三 研究的被试
第五章 小学生合作学习型团队的构建
一 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二 团队学习与个体学习的关系
三 高效的小学生合作学习型团队特征
四 合作学习型团队的构建
第六章 影响团队合作学习的群体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研究工具
(三)统计处理
三 研究结果
(一)群体变量与团队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
(二)群体变量对团队学习成绩的预测
(三)合作学习型团队平时成绩比较
四 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群体变量对合作学习型团队成绩的影响
(二)关于团队平时的成绩
五 结论
第七章 影响团队合作学习的个体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一)被{式
(二)研究工具
(三)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自我设限、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学习效能、应对方式与团队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二)自我设限、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学习效能感、应对方式对团队学习成绩的预测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语文成绩水平及个体变量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四 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时间管理倾向、应对方式、自我设限和自我学习效能感四个个体变量与团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语文成绩以及时间管理、应对行为、自我设限和自我学习效能感之间的差异比较
五 结论
第八章 小结与展望
一 小结
二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 中文部分
二 英文部分
附录 问卷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