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论:基于执政理论的整体性思考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论:基于执政理论的整体性思考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论:基于执政理论的整体性思考

定 价:¥15.00

作 者: 陈蔡志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党的领导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3537448 出版时间: 2007-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0开 页数: 265 字数:  

内容简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与着力点。本书“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新论——基于执政理论的整体性思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借鉴了政治学关于执政的本质、功能及过程的基本观点,从理论到实践,对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路径及其对策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地探讨。 本文分为六大部分。 导论:着重论述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于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并指明了当前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然有进一步探索的理论空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是执政环境变化和新的执政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任何执政者都无法回避的规律性的实践课题,尤其对具有“一党长期执政”特点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章:围绕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对执政能力的概念、内涵与特点作了一些探索。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能力是“人的本质的公开展示”的命题和“执政是一种过程”作为逻辑起点,结合了政治学关于执政本质、功能及过程的理论观点,对能力、执政以及执政能力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演绎。并指明了执政能力所具有的六个内涵特点:即政治组织性、过程系统性、功能有效性、发展变动性、评价合法性和可建设性。其次,对执政能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作者认为,作为授权者的人民群众是执政能力评价的主导者。执政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状况是执政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客观地看,执政能力有强弱之分,存在正确性与现实合理性问题。正确评价执政能力的维度,从根本看,以历史进步为根本标尺,而从现实看,则涉及域、量、质、度四个基本维度,而每个维度均有其限度。再次,对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进行了宏观思考。一般来说,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历史性原则、执政为民原则、均衡适度原则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最后,在小结部分,作者进一步明确了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路径。结合执政能力的一般理论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执政内涵、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任务的理解,作者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即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获取人民群众的自觉支持和认同。党的执政功能体现为发展和秩序两个方面,相应地,党要具有领导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包括常态条件下的对外驾驭国际局势能力、对内实施社会整合的能力和非常态条件下的危机管理能力。根据执政合法性生成理论和党的执政实践,指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一是完善党的执政机制(制度合法性);二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意识形态合法性、组织力量和作风传统)。本章充分论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路径选择的必要性。 第三章:论述了如何完善党的执政机制的基本思路。作者认为,执政机制既是一种静态结构,也是一个运行过程。结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总体要求,完善党的执政机制,首先,要以科学执政为根本。科学执政的“科学”的内涵,实际上是规律性和效率性的合一。既要从执政规律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建立民主与法治的科学执政方式,并充分吸收以德治国的合理因素;也要适应施政效能化的需要,建立科学的施政体制机制,包括科学界定施政职能、推进科学决策以及推广电子政务。其次,要以民主执政为核心。 为此,要建立与健全民主授权机制、民主参与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确保党的执政权力的合法、有效、正确行使。最后,以推行依法执政为保障,以促进党的执政权力运行的法制化与程序化。 第四章:从维护党的执政权威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党的执政合法性与党的权威是从不同角度形成的同一概念。首先,要坚持、创新与完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一要根据党的意识形态“一体多层”的特点,坚持和继承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创新成果。二要在实践和借鉴基础上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三要创新与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其次,要维护和加强党的组织力量和组织权威。一是要完善党的组织体系,科学设置党的组织层级,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二是要完善党的组织制度,既要维护中央权威,又要推进党内民主。三是要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从党员看,要坚持党员标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干部看,要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增强领导班子合力,加大青年干部培养力度。四是要培育和树立党的先进作风形象,培育党的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党执政的先进形象。 余论:结合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对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若干补充思考。基于执政主体的视角,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着重针对深化认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推进党内先进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城市基层党建创新以及探索构建人才与党员的联动发展机制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论:基于执政理论的整体性思考》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论 党必须重视的实践课题与理论课题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面临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 (一)执政能力是执政实践中无法回避的规律性问题 (二)执政能力建设受到执政党普遍重视 (三)无产阶级执政党尤其要重视执政能力建设 (四)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历来重视以及当前亟须解决的实践课题 二、执政能力建设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理论课题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探索的空间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 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执政能力概念、内涵及特点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能力”的概念 (二)本质、功能及过程意义上的“执政”内涵 (三)执政能力概念、内涵及特点 二、执政能力评价分析 (一)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维度 三、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历史性原则 (三)均衡适度原则 (四)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第二章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一、执政本质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 (一)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二)执政为民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的本质内涵 (三)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执政功能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 (一)增强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需求 (二)增强维护社会秩序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 三、执政过程、合法性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党的执政机制,增强党执政的制度合法性基础 (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维护和增强党的执政权威第三章 路径之一:完善党的执政机制 一、科学执政:确保党的长效执政 (一)科学执政:把握执政规律和中国实际 (二)科学施政:增强执政效能 二、民主执政:完善党执政的权力机制 (一)完善民主授权形式,增强党的执政权力合法性 (二)完善民主参与机制,增强党的执政权力有效性 (三)完善民主监督体制,增强党的执政权力正确性 三、依法执政:规范党执政(施政)的权力关系与行为 (一)确立和完善党依法执政的政治权力架构 (二)提高党和政府依法施政水平第四章 路径之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一、坚持、创新与完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坚持和继承党的意识形态创新成果 (二)创新与完善党的意识形态 (三)改进党实施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加强党的组织力量,维护组织权威 (一)完善党的组织体系 (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 (三)提高党的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保持和完善党的作风形象余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补充思考 一、关于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建设 (一)关于执政能力建设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二)用党内先进文化建设来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关于地方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一)结合实际需要确立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目标体系 (二)在分类基础上明晰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重点 (三)系统推进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三、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与党员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如何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二)如何探索建立人才与党员联动发展机制参考文献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