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作者结识于20世纪末,后时常看到论文发表,现又通读了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专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创新和追求。首先,一些观点有所创新。如作者强调了外向型经济在推动北方现代化进程的作用,认为“外向型经济就是腹地在通过其港口与国外以及国内其他口岸市场展开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所培育起来的以区域外部市场的商品输出、人需要为导向的现代化市场经济”。该书提取数类主要商品的流通方式、渠道和范围,以外向型经济归纳和总结了吞津进出口贸易与腹地发展的相关性,论证了港口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对北方地区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再如作者较为完整和全面地论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各港口城市之间、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的关系。以往研究北方经济的发展,经常面临如何处理北京与天津、港口城市与省会城市、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和诸多港口之间关系的问题,该书从时间到空间的多维序列,通过天津的进出la贸易,探讨天津及其北方广大腹地在交通、农业、畜牧、工业、商业等领域的转型和发展,从而将天津定位为北方经济现代化的中心,颇具创意,符合当时的发展状况,对今后天津以及北方经济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其次,作者将研究时限延伸到当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贴近现实的宗旨。2006年6月国务院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天津的滨海新区是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和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目的是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确,在历经区域经济发展20年的破冰之旅后,长久以来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环渤海地区乃至北方,诸多城市可谓“强手如云”,各擅其长,由谁来领舞?作者总结了北方现代化发展轨迹,分析了现状和北京与天津的关系,提出了较为符合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的观点,即以天津为中心、以大连和青岛为两翼,才是北方经济现代化的正确选择。这样的研究思路,反映了作者充分地考虑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值得提倡。第三,从该书的构架、阐释基本概念所涉及的理论方法,以及运用史料等方面,皆可说明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如对历史地理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方法的运用、对大量海关统计的重新梳理和归纳、对西北的实地考察等,特别是绘制了天津经济腹地示意图、环渤海主要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示意图、主要商品腹地示意图、内河航运示意图等,在描述经济发展脉络的同时,给读者视觉上的空间感,显示了历史地理学的魅力所在。正如一切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一样,作者的这部学术专著也有些许遗憾。例如作者环渤海经济区的提法颇具创意,希望能够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下,结合海洋观等理念上的转变,融合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区域理论来进一步阐述,如果能够描述出其空间范围将更为精彩。追溯明清时期天津与腹地的经济关系,也会为论证现代化进程提供一定的依据。另外,如果能够更多地利用20世纪20年代后日本人的各种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商路变化,以及港口与腹地的关系。期待着作者能够不断努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作序,实不敢当。因为能够较早读到作者的研究成果,很是高兴,仅浅谈少许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