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19世纪后半期国人中西文化观的演进
第一节 甲午战前的艰难认知历程
一、“师夷长技”说与“夷夏大防”说的较量
二、“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论的二重奏
第二节 甲午战后的文化反省思潮
一、“天下”势已殊,“夷”“夏”无定名
二、“泯界限”与“立门户”:中西会通乍暖还寒
小结
第二章 貌袭西学以旧化新
第一节 中体西用论与“新政”变法观
一、“不易者”与“可变者”
二、“严禁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
第二节 中体西用论与“新政”教育改革
一、学堂包科举:吐故纳新之渐径
二、经学与西学:学堂功课之次第
三、“存国粹而息乱源”
小结
第三章 输入文明顺应时势
第一节 中西文化地位的重估
一、从“创造文明”到“因袭文明”
二、以“民权”之西学,破“伪新”之西学
第二节 文明进化的内在理路
一、从法“公器”到习“公理”
二、以西方新价值观为标准,敦促中国政教之进步
第三节 文明进化的顿渐之争
一、“人事进化”压倒“天然进化”的理据
二、文明的直线上升:进化论中的极端倾向
小结
第四章 保存国粹国有与立
第一节 国学保存的微旨
一、从“中学”到“国学”
二、国学含义的内界和外界
第二节 国学复兴之路
一、以西方学理为烛,照亮传统文化之精义
二、力抗社会潮流,以存国学之特性
第三节 国魂熔铸之运思
一、“道德革命”抑或“道德保存”
二、传统道德之古为今用
小结
第五章 新旧调和 以求会通
第一节 文化调和的探索与局限
一、即新即旧:文化调和的暧昧取向
二、“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
三、陈义过高的尴尬处境
第二节 中西会通的新典型
一、无用之大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二、文化无畛域学术惟求真
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小结
结语
附录
从曾国藩新理学到梁启超崇心学——清末儒家伦理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