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大学教辅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定 价:¥35.00

作 者: 柴可夫 主编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全国高等中医药校卫生部规划没英双语教材
标 签: 中医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7086158 出版时间: 1998-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页数: 310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以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效果,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些年随着世界范围的中医药热潮的涌动,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逐年增多。为了适应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提高来华学习中医药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上级领导部门的有关精神,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会研究决定拟启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国进修生教材(1997~1998年出版)”的修订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同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全国各高等院校,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随即教材的修订纳入了“卫生部‘十一五’规划”,并组建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委员会。本套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仍然采取汉英两种文字语言的形式出版,即前部分为中文,后部分为中文的英文译文。教材的科目根据留学生教学的需要由原来的6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增补到10种(增加了《中药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教材的编写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教学需要,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国进修生教材(第一版)”为蓝本,参照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学大纲,以及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考试大纲和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同时参考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五版、七版及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编写要求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基本原则,注重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力求做到理论系统、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临床实用。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2.1 整体观念
  1.2.2 辨证论治
2 阴阳五行学说
 2.1 阴阳学说
  2.1.1 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五行学说
  2.2.1 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 五行特性和五行归类
  2.2.3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4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藏象学说
 3.1 五脏
  3.1.1 心
  附:脑
  3.1.2 肺
  3.1.3 脾
  3.1.4 肝
  3.1.5 肾
  附:女子胞
 3.2 六腑
  3.2.1 胆
  3.2.2 胃
  3.2.3 小肠
  3.2.4 大肠
  3.2.5膀胱
  3.2.6 三焦
 3.3 脏腑之间的关系
  3.3.1 五脏之间的关系
  3.3.2 六腑之间的关系
  3.3.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 精气血津液
 4.1 精
  4.1.1 精的含义
  4.1.2 精的生成
  4.1.3 精的功能
 4.2 气
  4.2.1 气的含义
  4.2.2 气的生成
  4.2.3 气的运动
  4.2.4 气的功能
  4.2.5 气的分类
 4.3 血
  4.3.1 血的含义
  4.3.2 血的生成
  4.3.3 血的运行
  4.3.4 血的功能
 4.4 津液
  4.4.1 津液的含义
  4.4.2 津液的代谢
  4.4.3 津液的功能
 4.5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5.1 精和气的关系
  4.5.2 精和血的关系
  4.5.3 气和血的关系
  4.5.4 气和津液的关系
  4.5.5 血和津液的关系
5 经络学说
 5.1 经络的含义和组成
  5.1.1 经络的含义
  5.1.2 经络系统的组成
 5.2 十二经脉
  5.2.1 十二经脉的名称
  5.2.2 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5.2.3 十二经脉的循行
 5.3 奇经八脉
  5.3.1 督脉
  5.3.2 任脉
  5.3.3 冲脉
  5.3.4 带脉
  5.3.5 阴跷脉、阳跷脉
  5.3.6 阴维脉、阳维脉
  附: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5.4 经络的生理功能
  5.4.1 沟通上下表里,联系全身各部
  5.4.2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5.4.3 感应传导
  5.4.4 调节机体平衡
 5.5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5.1 说明病理变化
  5.5.2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 体质学说
 6.1 体质的形成
  6.1.1 体质的生理基础
  6.1.2 体质的构成要素
  6.1.3 影响体质的因素
 6.2 体质的分类
  6.2.1 传统分类法
  6.2.2 现代分类法
7 病因病机学说
 7.1 病因
  7.1.1 外感病因
  7.1.2 内伤病因
  7.1.3 病理产物性病因
  7.1.4 其他病因
 7.2 病机
  7.2.1 发病原理
  7.2.2 发病类型
  7.2.3 基本病机
8 防治原则
 8.1 预防
  8.1.1 未病先防
  8.1.2 既病防变
 8.2 治则
  8.2.1 治病求本
  8.2.2 扶正祛邪
  8.2.3 重视整体
  8.2.4 因异制宜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