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基本约定
第一章 系统的常用分析功能
第一节 系统的安装、运行和退出
第二节 设定分析对象
第三节 单指标分析功能
第四节 两个指标间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生成用户需要的数据项
第六节 结构分析功能
第七节 经济分析报告的设计和生成
第八节 其他分析功能
第二章 系统的经济监测功能
第一节 输入经济监测指数的定义
第二节 测算经济监测指标的特征
第三节 测算监测指标临界值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测算监测指标临界值的操作
第五节 快速把握经济的总体态势
第三章 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
第一节 数据库的设计目标
第二节 指标名称库的设计
第三节 统计分组方式管理
第四节 统计指标管理
第五节 按用户需要定义指标
第六节 原始数据管理
第七节 统计指标类别管理
第四章 统计指标类型的划分
第一节 指标类型的定义
第二节 常见的指标类型
第三节 指标间的运算函数
第四节 计量单位换算
第五节 联合指标
第五章 常用派生数据项的计算方法和作用
第一节 移动平均绝对额和增长率
第二节 平滑定基指数和平滑增长率
第三节 趋势偏离率
第六章 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事实
第一节 经济波动过程的划分
第二节 经济波动中的内在关系分析
第三节 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
第七章 经济监测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经济波动中的先行滞后关系
第二节 扩散指数
第三节 合成指数
第四节 宏观经济的景气监测
第五节 景气调查
第八章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
第一节 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方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三节 监测指标临界值的测算
第四节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构造方法
第五节 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常用数据项
第九章 地区经济监测方法的设计
第一节 地区经济运行指数
第二节 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的度量
第三节 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动状况
第四节 协调性指数和位次差异系数
第五节 各地区经济走势的差异分析
第六节 区际比较功能的操作
第十章 判别性监测方法
第一节 判别性监测原理
第二节 经济走势的判别
第三节 通货紧缩的判别
第十一章 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测方法设计
第一节 消费者信心指数
第二节 企业景气指数
第三节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第四节 房地产业监测指数
第十二章 总量调控政策的监测
第一节 总量调控目标和政策工具
第二节 总量调控政策类型的划分和评价
第三节 总量调控政策合理性评价
第十三章 季节因素的处理方法
第一节 移动平均方法
第二节 季节因素的调整方法
第十四章 春节因素影响的调整方法
第一节 平滑法春节因素调整
第二节 绝对额指标的春节因素调整模型
第三节 时点类指标的春节因素调整模型
第四节 几点说明
第十五章 其他不可比因素的处理方法
第一节 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及应对策略
第二节 数据变动的连续性
第三节 数据的逻辑审查
第四节 缺损值的弥补方法
第五节 异常值的识别和处理
第六节 随机因素影响的处理
第七节 统计口径变化的处理
附录 数据库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附录的使用说明
一、国民经济核算
附表1—1 国内生产总值
二、农业
附表2—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附表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三、工业
附表3—1 工业增加值
附表3—2 各地区工业增加值
附表3—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附表3—4 各地区工业产品销售率
附表3—5 工业主要行业经济效益指标
……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
六、建筑业
七、国内贸易
八、交通运输和邮电
九、农村住户
十、城镇住户
十一、劳动就业
十二、对外经济
十三、财政和金融
十四、价格
十五、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