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调控
本讲导读
第一节 宏观经济研究重要问题
一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二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三 失业及其主要表现形态
四 通货膨胀及其主要表现
五 可持续发展及指标体系
六 综合国力及其要素构成
七 生活质量及其多层含义
八 绿色GDP及绿色核算
第二节 宏观经济调控基本内容
一 宏观经济调控对象与目标
二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由
第三节 市场经济运行基础研究
一 市场內涵及体系构成
二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
三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四 非市场经济判定标准
第四节 中国宏观经济背景研究
一 深化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
二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三 深化中国基本国情问题研究
四 深化世界经济工业文明研究
本讲小结
思考题
第二讲 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理论
本讲导读
第一节 政府职能及调控责任
一 政府的性质与职能
二 政府经济监管责任
三 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第二节 政府失灵与政府改革
一 政府失灵问题研究
二 官员行为选择假设
三 政府再造与新公共管理
第三节 宏观经济研究重要理论
一 A类宏观经济研究理论
二 B类宏观经济研究理论
三 C类宏观经济研究理论
本讲小结
思考题
第三讲 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本讲导读
第一节 财政收入
一 财政收入的形式
二 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
三 财政收入规模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财政支出
一 财政支出的分类
二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三 财政支出效益及其提高办法
第三节 财政政策
一 财政政策目标
二 财政政策工具
三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四 财政政策的类型
五 财政政策的选择与运用
六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本讲小结
思考题
第四讲 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
本讲导读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 货币需求概念及其分析
二 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 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二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三 外生变量与內生变量
四 货币供给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 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二 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三 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货币政策
一 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
三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四 货币政策工具
五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本讲小结山
思考题
第五讲 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本讲导读
第一节 产业结构基本理论
一 产业划分和产业结构
二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节 产业政策基本理论
一 产业政策的由来
二 产业政策体系
第三节 我国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实践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产业结构调整
二 我国“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
三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本讲小结
思考题
附录
第六讲 劳动供求与就业政策
本讲导读
第一节 劳动供求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原理
一 劳动需求原理
二 劳动供给原理
三 劳动力市场均衡
第二节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第三节 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
一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二 青年失业的社会问题
三 如何破解青年就业难题
第四节 劳动力短缺与经济转型
一 中国“民工荒”现象与问题
二 中国“民工荒”的原因分析
三 劳动力短缺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本讲小结
思考题
附录
第七讲 国际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
本讲导读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
一 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二 对外贸易中的政策措施
三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政策
一 资本的国际流动及其影响
二 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
三 我国对外投资政策
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政策
一 国际收支及其影响
二 国际收支平衡政策
第四节 对外经济安全政策
一 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
二 我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
本讲小结
思考题
附录
第八讲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本讲导读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演进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
二 十二届三申全会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
三 十三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
四 十四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
五 十五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
六 十六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政策
第二节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一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
二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三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
四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问题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的依据
二 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确定的原则
三 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的构成
第四节 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报酬比例问题
一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表现
二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的影响
三 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报酬比例的意义
四 不断提高我国劳动报酬比例的措施
本讲小结
思考题
第九讲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研究
本讲导读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问题
一 正确认识宏观经济调控对象
二 正确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三 正确认识宏观经济调控目的
四 有效协调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
五 澄清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认识误区
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困惑及解释
一 高增长何以高失业
二 低利率何以高储蓄
三 投资需求是热还是冷
四 如何看待消费需求不足
五 如何认识经济周期及波动
六 经济增长率多高为宜
本讲小结
思考题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