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肿瘤学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定 价:¥49.00

作 者: 韩宝惠 主译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肿瘤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7092135 出版时间: 2007-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字数:  

内容简介

  以肿瘤供养血管网为靶点的药物是提高肿瘤治愈率的一种新方法。血管系统决定肿瘤的进展、存活、生长和转移速度。虽然肿瘤血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行态学上均是异常的,与正常血管存在特征性的差异,但是,正是这种固有差异为新药物的设计和治疗策略的高度选择性提供了多种独特的靶点。血管阻断策略旨在迅速和毁灭性关闭实体瘤中已经形成的血管网,通过阻断血流剥夺肿瘤细胞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阻碍废物排泄,最终导致其死亡。生物学上血管阻断途径包括基因靶向治疗、针对新生血管抗原的抗体治疗、针对内皮细胞受体直接配体的治疗和针对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治疗。小分子药物的阻断途径主要集中在黄酮类药物和微管聚合药物两方面。《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回顾了血管阻断途径的基本原理,着重强调了靶向治疗的历史发展、临床前期评估、与常规治疗方案的联用,以及目前的临床状况。《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有助于肿瘤学的研究者和临床肿瘤医生对血管靶向治疗策略进行掌握。它回顾了肿瘤治疗中潜在性的血管靶向策略,有助于理解血管靶向途径和常规抗肿瘤治疗的关键差异。虽然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血管阻断策略的临床有效性和合理应用,但是对于抗肿瘤药物途径的研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前景较为乐观。

作者简介

暂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肿瘤血管系统:抗肿瘤治疗的靶点 1.1 引言 1.2 肿瘤血管系统 1.3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1.4 以血管系统为靶点的治疗 1.5 与传统抗肿瘤治疗的合用 1.6 抗血管生成及血管破坏药物的联合应用 1.7 小结第二章 实体肿瘤中微血管系统异常及微循环功能缺陷 2.1 引言 2.2 肿瘤中血管形成的基本原则 2.3 肿瘤淋巴管生成 2.4 肿瘤血管供应和血液流动 2.5 肿瘤间质空间的容量和构成 2.6 肿瘤间质中的液体压力和对流 2.7 肿瘤低氧含量的证据、特征和病理形成 2.8 肿瘤pH 2.9 实体肿瘤不利代谢微环境的“关键性Ps”第三章 微血管系统在肿瘤转移形成中的作用 3.1 引言 3.2 血管新生在实体肿瘤中的调节剂 3.3 血管新生和转移形成 3.4 小结第四章 历史的展望:选择性阻断肿瘤血管药物的进展 4.1 引言 4.2 早期历史 4.3 VDA概念的形成 4.4 血管闭合对于肿瘤细胞生存的影响 4.5 VDA治疗的合理发展 4.6 小分子VDAs的发展 4.7 CA4P 4.8 可行的方法 4.9 小结第五章 肿瘤血管阻断剂在临床前期模型中的形态学表现 5.1 引言 5.2 动物模型 5.3 形态学和形态测定学的分析 5.4 治疗效应第六章 秋水仙碱结合靶点的分子识别:发现和开发血管阻断剂的研究典范 6.1 引言 6.2 秋水仙碱在微管蛋白上的结合靶点 6.3 微管蛋白的简要回顾 6.4 微管蛋白结合的小分子抑制剂 6.5 小分子血管阻断剂的设计范例 6.6 小结第七章 血管阻断剂的联合应用方案 7.1 肿瘤血管系统 7.2 血管阻断的策略 7.3 血管阻断剂和化疗 7.4 血管阻断剂与放疗 7.5 血管阻断剂与抗血管生成剂 7.6 小结第八章 血管靶向治疗与高温热疗 8.1 引言 8.2 增强高温热疗 8.3 增强热放疗 8.4 小结和临床相关性第九章 血管阻断剂——黄酮和山酮 9.1 FAA和DMXAA的发展史 9.2 FAA和DMXAA的抗血管活性 9.3 FAA和DMXAA诱导的细胞因子 9.4 分子靶点 9.5 临床前期研究:单药DMXAA 9.6 临床前期研究:综合治疗 9.7 物种差异 9.8 临床研究第十章 磷脂在胰腺癌中的靶向作用 10.1 血管靶向作用 10.2 胰腺癌:临床需要 10.3 磷脂酰丝氨酸 10.4 理论研究的证据 10.5 胰腺癌模型中的3G4和吉西他滨联合治疗 10.6 作用机制 10.7 小结第十一章 钙粘连素拮抗剂——血管靶向因子 11.1 外膜细胞——血管稳定性的调节者 11.2 钙粘连素 11.3 钙粘连素和血管系统 11.4 肿瘤血管系统 11.5 钙粘连素拮抗剂调控肿瘤血管系统 11.6 小结第十二章 Alphastatin:一种活化内皮细胞的多能抑制剂 12.1 引言 12.2 Alphastatin的发现 12.3 Alphastatin的开发 12.4 小结第十三章 以肿瘤内皮为靶点的阳离子脂质复合物 13.1 引言 13.2 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阳离子脂质体 13.3 肿瘤内皮细胞上阳离子脂质复合物的潜在靶点 13.4 作为药物载体的阳离子脂质体 13.5 静脉注射阳离子脂质复合物的副反应 13.6 临床前期数据 13.7 临床数据 13.8 小结第十四章 以血管为靶点的肿瘤基因治疗进展 14.1 引言 14.2 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基因治疗的优点 14.3 血管靶向基因治疗中的基因重要性 14.4 针对肿瘤血管的基因靶向治疗 14.5 小结第十五章 细菌孢子联合血管阻断剂针对实体瘤缺氧区的靶向治疗 15.1 缺氧和坏死——可选择的抗癌治疗方法 15.2 梭状芽孢杆菌在缺氧/坏死抗癌治疗的应用 15.3 CDEPT相比ADEPT和GDEPT的优越性 15.4 CDEPT与血管阻断剂联合 15.5 临床意义第十六章 血管靶向制剂作用的影像诊断 16.1 引言 16.2 组织血流比成像 16.3 中心容量原理 16.4 Kety模型 16.5 心脏射血分数或“首次流经”方法 16.6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16.7 低氧的成像 16.8 糖代谢的成像 16.9 血管阻断制剂成像的临床前期研究 16.10 血管阻断制剂成像的临床研究 16.11 小结第十七章 肿瘤抗血管治疗的临床进展 17.1 引言 17.2 血管阻断剂的潜在临床优势 17.3 生物(配体介导)抗血管药物 17.4 小分子VDAs 17.5 CA4P活性的潜在替代指标 17.6 VDAs的联合治疗 17.7 非恶性疾病中的VDAs 17.8 小结第十八章 血管阻断剂在非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18.1 背景 18.2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18.3 近视性黄斑变性 18.4 早产性视网膜病 18.5 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18.6 小儿血管瘤 18.7 关节炎 18.8 银屑病 18.9 小结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