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刚之中文版序
何道宽之中文版序
编者谢辞
作者介绍
第一章 绪论: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沿革初探
1.1 媒介环境学的历史述略
1.2 作为一个学派的媒介环境学
1.3 媒介环境学的史前史
1.4 媒介环境学初期的制度构建
1.5 研究作为环境的媒介
1.6 媒介环境学深层的理论命题
1.7 媒介的历史分期
1.8 本书组织结构
第二章 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
第三章 刘易斯·芒福德与技术生态学
3.1 芒福德的著作和生平
3.2 芒福德的技术历史分期
3.3 芒福德的技术有机论
3.4 芒福德对“王者机器”的批判
3.5 芒福德的生态伦理观
第四章 雅克·艾吕尔:技术、宣传与现代媒介
4.1 艾吕尔小传
4.2 技术至上、宣传和媒介
4.3 艾吕尔与媒介环境学
4.4 对艾吕尔及其著作的批评
4.5 进一步探索的建议
第五章 艾吕尔:神学研究的对照法
5.1 对照法
5.2 城市的意义
5.3 巴特的新正统神学教义
5.4 技术手段的胜利
5.5 伽利略的遗产
5.6 通过宗教实现社会振兴
5.7 必然性与堕落
5.8 结语
第六章 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环境学遗产
6.1 通向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6.2 传播史
6.3 时间、空间和口头传统
6.4 知识垄断和文化批评
6.5 伊尼斯对媒介环境学兴起的持久影响
6.6 结语
第七章 马歇尔·麦克卢汉:现代两面神
7.1 不太被看好的冉冉明星
7.2 新媒介时代
7.3 作为环境的媒介
7.4 风格与实质
7.5 通感
7.6 媒介冷热
7.7 口语的再现
7.8 非线性因果关系
7.9 中心与边缘
7.10 媒介环境学的集大成者
第八章 尼尔·波斯曼与媒介环境学的兴起
8.1 电视和英语教学
8.2 第一阶段:语言和教育
8.3 第二阶段:媒介环境学的兴起
8.4 第三阶段:过渡期,《技术垄断》
8.5 第四阶段:回归教育研究
8.6 波斯曼媒介环境学的四大主题
8.7 结语
第九章 詹姆斯·凯利:寻求文化平衡
9.1 生平
9.2 研究方法
9.3 文化之重要
9.4 技术与社会
9.5 经济学与传播学
9.6 新闻的特殊问题
9.7 结语
9.8 谢辞
第十章 符号、思想和现实:沃尔夫与朗格对媒介环境学的贡献
10.1 相对论之根
10.2 沃尔夫和语言相对论
10.3 朗格和经验的符号转化
第十一章 苏珊·朗格的心灵哲学:媒介环境学的一些潜在命题
11.1 朗格的主要著作
11.2 朗格的表达性媒介理论:八大命题
11.3 下一步走向何方?
第十二章 口语—文字定理与媒介环境学
12.1 宏观理论:社会主导媒介
12.2 微观理论:声音、书面文化和作为信道的视觉形象
12.3 口语—文字定理的平衡
第十三章 印刷术及其对文化与传播的影响:媒介环境学的诠释
13.1 初步考虑的问题
13.2 普及文化
13.3 宗教改革
13.4 民族主义
13.5 科学转型
13.6 个人主义与民主
13.7 结语
第十四章 编后絮语:媒介环境学的未来传承
14.1 媒介环境学会的成立
14.2 媒介环境学者下一步的任务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图表
7.1 麦克卢汉父子《媒介定律》四元律示意图
7.2 四元律:绘画中的透视
7.3 四元律:复印术
7.4 四元律:广播
7.5 四元律:麦克卢汉的媒介定律
11.1 苏珊·朗格行为本位的心灵/身体/大脑示意图
11.2 朗格行为形式四阶段概念示意图
11.3 皮尔斯符号分类法
11.4 象征性符号意义里成分和关系的逻辑结构
11.5 人造物与人的行为参与互动的三元结构
11.6 以苏珊·朗格表征性符号论为基础的符号分类法
11.7 鲍威尔斯传播学思想架构分层模型
11.8 鲍威尔斯分层模型细部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