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一 联合国峰会
二 分析框架
(一)主题影响
(二)政策影响
(三)组织影响
(四)治理影响
三 理论概念
(一)“公民社会”的理论范式和概念定义
(二)公民社会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三)“治理”及其理论起源
(四)公民社会和“治理”理论
(五)中国妇女组织:三种类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发展
四 研究方法
(一)分别考察三类社会组织
(二)考察社会组织发展的两个方向
(三)在三个层次考察世界妇女大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四)既考察正式的政策变化,也考察非正式的社会实践的变化
五 主要理论假说和发现
六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Civil Society”在中国
一 公民社会研究在中国
(一)公民社会理论的意识形态背景
(二)“Civil Society”的研究在中国
(三)小结
二 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演变
(二)法律制度的演变
(三)中国现行的社团管理制度
三 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
(二)第二阶段(1978年至1989年)
(三)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
四 结论: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有效治理
第三章 世妇会前夕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沈阳和南通的个案
一 研究方法和地点
二 地方合作主义的出现
(一)社团的类型和数量
(二)社团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三 部门合作主义
(一)准政府部门社团
(二)政府保护的社团和“小行业协会”
四 系统外企业的社团
五 城市社区中自发性社团的出现
六 结论
第四章 中国妇女运动和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一 中国妇女运动和改革开放中的妇女
(一)议事日程的变化:从动员组织到权益维护
(二)组织方式的变革: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三)妇女地位的提高
二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
(一)第四次世界妇女太会的组织筹备
(二)政府会议和非政府组织论坛中中国的参与和影响
(三)世妇会后续活动在中国
第五章 世界妇女大会和中国的妇女公民社会组织
一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填答者的基本情况
(二)被调查组织机构的基本状况
二 主题影响
三 组织影响
(一)妇女公民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近十年来被调查的妇女组织机构的变化概况
(三)世妇会和被调查组织的经费来源变化
(四)被调查妇女组织活动内容的变化
(五)被调查妇女组织机构参与的国际交流活动状况
(六)被调查者对国际组织和NGO合作关系的评价
四 政策影响
五 被调查者对世妇会的回顾及评价
(一)被调查组织和个人参与世妇会的情况回顾
(二)大会参与者对世妇会的评价
六 治理影响:被调查者对有关社会性别事务治理方式和治理模式的基本看法
(一)对有关社会性别平等的政策和现状的看法
(二)对传统的以妇联组织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的看法
(三)有关性别平等治理模式的看法
七 结论:对国家主导模式的偏好
第六章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非政府化”
一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一)历史
(二)性质
(三)组织建设
(四)对外交往
二 改革开放对妇联组织的影响
(一)政治体制改革对妇联组织的影响
(二)社会变迁对妇联组织的影响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妇联组织的影响
(四)对外开放与妇联组织
三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对妇联系统的影响
(一)主题影响
(二)组织影响
(三)政策影响
(四)治理影响
四 在合作主义政治中发出妇女的声音
第七章 世界妇女大会,女职工委员会和高端治理模式分析
一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女职工委员会
(一)工作对象
(二)工作任务
(三)组织特点
(四)工作方式
二 世界妇女大会和全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一)发现契合点:工会对世妇会的参与目标分析
(二)从63到2200万:工会对世妇会的参与方式分析
(三)自我肯定与自我完善:工会参与结果分析
三 北京+10和全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
(一)主题影响
(二)非公有制企业的问题
(三)公有制企业的问题
(四)政策影响
(五)组织影响
(六)治理方式的调整
四 两个地方女职工委员会的个案研究
五 结论:合作主义模式在中国的兴起?
第八章 从“学会”到“项目”:“反对家庭暴力项目”和全程治理模式的出现
一 中国法学会
二 “反对家庭暴力项目”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问题到政策
(三)新的组织形式的创造
(四)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三 结论:全程治理模式的意义和产生条件
第九章 妇女公民社会组织和治理模式的多元化
一 面向弱势群体的组织和治理模式
(一)赋权与互助:《农家女》和互助模式
(二)关注与保护: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和权益保护模式
(三)服务、研究与进言: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和工作模式
二 没有组织的治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和网络治理模式的出现
(一)成立背景
(二)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的法律地位、注册身份、资金来源和组织方式
(三)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对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横向联系的影响
(四)没有组织的治理模式: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的活动及影响
(五)小结
三 理念先行的组织和治理:地球村和社区治理模式
(一)主题影响:世妇会与地球村的成立
(二)世妇会后的组织发展
四 结论:受到合法化和经费双重限制的发展
第十章 国家在社会服务中的缺位:服务性公民社会组织的个案研究
一 国家难以满足的需求:儿童保护的宏观形势分析
二 黎明之家:在社会服务领域拾遗补阙
(一)黎明之家的历史
(二)黎明之家收留的儿童
三 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作用的分析
(一)在信仰和合法性之间的困难选择:黎明之家的法律地位
(二)和弱势儿童相依为命:黎明之家的经费来源
(三)寻找规制者:黎明之家的养护方式
四 结论:国家作用的缺失及其后果
第十一章 结语:尚未完成的任务:建立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问的正式的合法关系
一 中国妇女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形式民主还是有效治理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三)经费来源的特点
二 国家和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三 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有效治理
四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
(一)全球化和联合国峰会对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
(二)限制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与中国利益在国际决策过程中的失语
(三)社会政策领域国际组织的资金投入及其影响
(四)公民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竞争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的中国非政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