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经济周期在中国
1.1 50年:10次周期?
1.2 周期研究目的何在?
1.3 理论研究的分期
1.4 研究队伍大检阅
1.5 周期研究的重要阵地
第2章 50年前比例失衡的大讨论
2.1 失衡:偶然还是必然?
2.2 价值规律与失衡
2.3 积极的不平衡?
2.4 发展的波浪式
第3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禁区的突破
3.1 禁区的突破
3.2 为周期定义
3.3 周期性质再认识
3.4 周期的分类和运行特点
3.5 周期的成因分析
3.6 周期的运行机制
3.7 经济周期与产业周期
3.8 反周期对策
3.9 改革、政策与周期相配合
第4章 对前苏东国家经济周期的研究
4.1 前苏联的短缺型经济周期
4.2 前南斯拉夫“市场型社会主义”的经济周期
4.3 前苏东国家的波动趋势
4.4 前苏东国家波动成因和波动机制
第5章 加世纪90年代前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
5.1 中国经济周期的若干特点
5.2 有关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解释
5.3 中国经济周期的可比性
5.4 三大周期学派
5.5 澄清几个思路
第6章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大论战
6.1 波动非周期性观点的争论
6.2 危机非周期性观点的争论
6.3 经济波动双重性质的争论
6.4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成因的争论
6.5 经济周期运行机制的争论
第7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周期新特点
7.1 20世纪90年代经济周期的分期
7.2 20世纪90年代经济周期的特点
7.3 经济周期微波化的研究
7.4 20世纪90年代周期长尾现象的讨论
7.5 市场类型周期特征
7.6 20世纪90年代的通胀与周期
7.7 20世纪90年代的通缩与周期
第8章 转轨期间的周期机制
8.1 市场化投资机制
8.2 宏观政策的不规则性
8.3 总量均衡机制的改变
8.4 通缩成因机制分析
8.5 稳健成长的基础研究
第9章 部门周期研究
9.1 工业部门周期讨论
9.2 中国农业周期研究
9.3 中国股市周期讨论
9.4 中国房地产周期探讨
9.5 中国价格周期、利率周期、汇率周期分析
9.6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界定
9.7 财政波动与财政周期的学说
第10章 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10.1 创新周期
10.2 网络经济与经济周期
10.3 新经济不能泯灭周期循环
10.4 新经济泡沫的破灭
10.5 真实经济周期的讨论
第11章 中国经济周期的国际相关性研究
11.1 中国经济周期与国际周期相关性研究
11.2 经济波动的国际传递
11.3 进出口传递周期
11.4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景气的影响
第12章 中长期经济波动研究
12.1 中程周期成长类型
12.2 中长期经济波动研究
12.3 中国的产业断层危机
12.4 中长期经济波动的产业基础讨论
12.5 强势均衡的产业政策分析
12.6 平抑中长期经济波动的战略选择
第13章 中国经济周期的未来展望
13.1 预测或推断
13.2 乐观经济学家的乐观预测
13.3 高位振荡、收敛波动
13.4 微波化的假说和推论
13.5 未来适度波动区间
13.6 未来适度增长区间
13.7 未来适度通胀和失业区间
第14章 反周期对策研究
14.1 反周期旨在防止大起大落
14.2 反周期的多元目标选择
14.3 治理通缩的政策主张
14.4 反周期调控方式的改变
14.5 制约反周期政策效应的因素
14.6 反周期政策的制度建设
14.7 双稳健政策及周期对策的成熟
14.8 努力延长周期上升阶段
第15章 经济数学方法在周期研究中的应用
15.1 经济周期计量经济模型研究
15.2 景气指数方法和预警信号系统
15.3 经济周期主成分或多因子分析方法
15.4 经济周期的频域分析方法
15.5 经济周期的离差分析
15.6 经济周期动态仿真模型
15.7 经济周期模型的质疑
第16章 周期学说与周期学派
16.1 国内学者对西方周期学派的研究
16.2 国内学者关于周期命名的讨论
16.3 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周期理论的探讨
16.4 百家争鸣、见解各异
16.5 著者的几点看法
附录一:中国经济周期研究部分文献索引
附录二:国外经济周期研究部分著述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