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导言:应对媒体
第一节 新眼光:认识媒体
一 社会转型更加凸显了媒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二 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媒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三 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闻执政的要求
四 信息社会带来了媒体时代
五 网络时代向传统的新闻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六 市场经济会带来媚俗、庸俗、低俗现象
七 西方新闻观念对年轻的新闻从业者的影响不容忽视
八 新闻媒体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第二节 新意识:重视媒体
一 忧患意识:党管媒体,事关存亡
二 管理意识:掌控媒体,天下同理
三 责任意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第三节 新思维:借助媒体
一 重在“策划”,借媒体之力做好正面宣传
二 重在“督辅”,借媒体之力做好舆论监督
三 重在民意,借助媒体之力做好政府决策调查
四 重在设计,借助媒体之力做好政府形象塑造
第四节 新技巧:引导媒体
一 新闻发布: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
二 新闻预案: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
三 突发事件:把通稿在第一时间分享给记者
四 横向沟通:把换位思维传递给记者
五 批评见面:把不同声音展示给记者
第五节 新态度:善待媒体
一 理解新闻
二 尊重记者
三 宽容舆论
四 服务媒体
第六节 新学科:研究媒体
第二章 绪论:新学科的探索
第一节 政府新闻学的定义
第二节 政府新闻学的基本架构
一 基础理论:重新认识媒体
二 核心策略:“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
三 操作方法:应对媒体的具体手段
第三节 政府新闻学的特征
一 针对性
二 政治性
三 实践性
四 交叉性
五 开放性
第四节 政府新闻学的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二 比较的方法
三 借鉴的方法
四 实证和实践的方法
五 系统的方法
六 制度的方法
第三章 新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
一 新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 新闻学的分类
三 我国新闻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 西方主要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
一 主要理论流派
二 重要的传播学概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一 马克思、列宁的新闻观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闻思想
第四章 认识媒体、记者和新闻
第一节 媒体
一 媒体的定义
二 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三 媒体与舆论的关系
四 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记者
一 记者的界定
二 记者的队伍结构
三 记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四 记者与政府的关系
第三节 新闻
一 新闻的定义
二 新闻的类型和特点
三 新闻价值
四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第五章 政府新闻议程
第一节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
一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_
二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
第二节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意义
一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二 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 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
第三节 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原则
一 新闻性原则:围绕热点、引领关注
二 目标性原则:主导舆论、凝聚人心
三 工具性原则:政府主导、服务中心
四 整体性原则:总体规划、具体策划
五 示范性原则:形成范例、规范议程
六 灵活性原则:信息把关、有增有减
七 情感性原则:弘扬主流、以人为本
第四节 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
一 议程级别分类
二 议程功能定位
三 议程目标设定
四 议程主导设置
五 议程媒体选择
六 议程角色安排
七 议程互动设计
八 议程防范预设
九 议程总结回顾
第六章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
第一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内涵和意义
一 争夺社会舆论主导权
二 赢得新闻宣传工作主动权
三 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影响力
第二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一 宣传策划的价值取向
二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种类
一 策划主体分类
二 策划对象分类
三 策划目的分类
四 策划时机分类
五 策划功能分类
第四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 策划目标
二 策划准备
三 策划方案
四 策划实施
五策划评估
第七章 政府新闻的发布
第一节 新闻发布
一 新闻发布的定义
二 新闻发布的意义
三 新闻发布的原则
第二节 新闻发言人
一 新闻发言人的定义
二 新闻发言人的形象
三 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第三节 新闻发布会
一 新闻发布会形式
二 新闻发布会的全程设计
三 提高新闻发布会的质量
第八章 危机新闻处置
第一节 危机的处置
一 危机的定义
二 危机的特征
三 危机处置的基本原则
四 危机处置中的政府责任
五 危机处置的步骤和措施
第二节 危机新闻处置的原则
一 时间原则
二 导向原则
三 层次原则
四 先例原则
五 统一原则
第三节 危机新闻处置的程序
一 现场控制
二 初步表态
三 组织通稿
四 沟通媒体
五 滚动发布
六 防患未然
第四节 危机新闻处置中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 认真制订新闻预案
二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三 牢牢掌握报道主动
四 有礼有节对待记者
五 冷静处理媒体炒作
六 高度重视网络影响
第九章 政府形象的媒体塑造
第一节 政府形象的界定
一 什么是政府形象
二 政府形象的要素构成
三 政府形象的特点
四 政府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政府形象设计
一 政府形象设计的立足点
二 政府形象设计的原则
三 政府形象设计的目标
四 政府形象策划要略
第三节 政府形象的媒体塑造
一 政府形象传播
二 塑型传播与矫型传播
三 政府形象管理
第四节 政府官员形象的媒体塑造
一 政府形象与政府官员形象
二 政府官员形象的影响因素
三 政府官员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第十章 政府工作的新闻监督
第一节 新闻监督的含义和特征
一 新闻监督的含义
二 新闻监督的特征
第二节 新闻监督的意义
一 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二 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 具有调节社会的功能
四 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 接受新闻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一 闻过则喜,过而能改
二 不纠缠细节,以免弄巧成拙
三 自曝自身不足,赢得工作主动
四 及时公开真相,切忌粉饰过失
五 不说“无可奉告”,主动配合支持
六 抵制不良行为,依法维护权益
第四节 新闻监督的策划和运用
一 建立机制
二 选准主题
三 把握力度
四 措施跟进
第十一章 政府工作的媒体调查
第一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界定和意义
一 政府媒体调查的五要素
二 政府媒体调查的类别和作用
第二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特点和原则
一 政府媒体调查的特点
二 政府媒体调查的原则
第三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一 调查策划
二 调查实施
三 调查总结
第四节 政府媒体调查现状和展望
一 得到增强的官方调查统计机构
二 迅速成长的民间统计机构
三 越来越融入政府议程的综合社会调查
四 走向未来的中国政府媒体调查
第十二章 政府的新闻管理
第一节 新闻管理的意义
一 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二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
三 引导媒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 满足公众媒体需求的需要
第二节 新闻管理的对象
一 社会各层次信息来源
二 媒体与新闻从业人员
三 新闻产品与社会效果
第三节 新闻管理的原则
一 党委政府主导原则
二 依法管理原则
三 和谐发展原则
四 服务公众原则
第四节 新闻管理的方法
一 坚持党管媒体和分类管理
二 强化市场竞争和行政监管
三 完善自律和他律机制
第十三章 网络媒体的运用与管理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起源与内涵
一 互联网的产生
二 网络媒体的定义
三 网络媒体的特征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功能与局限性
一 传播功能
二 监督功能
三 网络媒体的局限性
第三节 网络媒体的运用
一 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二 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三 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
第四节 挑战与对策
一 网络媒体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二 依法管理,从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三 加强网络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
四 建立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
第十四章 政府与媒体的协调
第一节 协调媒体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作用
一 现行管理体制的补充
二 政府行政的政治需要
三 沟通民意的社会需要
四 有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第二节 政府与媒体协调的基本原则
一 服务原则
二 平衡原则
三 合作原则
四 多赢原则
第三节 协调媒体的组织形式
一 新闻媒体联席会
二 新闻宣传例会
三 新闻报道策划会
四 新闻作品评审会
第四节 协调媒体的工作内容
一 信息沟通
二 思维沟通
三 情感沟通
四 服务沟通
第十五章 政府官员的新闻素养
第一节 政府官员的受众特点
一 角色特殊性
二 天然关联性
三 个体差异性
四 鲜明职务性
第二节 新闻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一 新闻素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二 新闻素养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
三 新闻素养是优化政府形象的必备条件
四 新闻素养是适应传媒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新闻素养的构成要素
一 知识要素
二 态度要素
三 形象要素
四 技巧要素
第四节 新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 增强意识:让新闻融入工作
二 主动锻炼:抓住每一个机会
三 学习借鉴:吸取成功的经验
四 加强培训:让干部充满活力
五 激励引导:让提高成为自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