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企业与企业家与跨国公司互联

与跨国公司互联

与跨国公司互联

定 价:¥35.00

作 者: 范黎波、等 编著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丛编项: 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丛书
标 签: 企业管理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1783601 出版时间: 2007-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26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本土市场的角度分析了与跨国公司互联的本质,在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吸收与学习能力等理论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利用对首都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知识共享的角度研究了首都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通过构建一个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型和动态模型,对其中的关联要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但是,首都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吸收和学习获取“溢出效应”,而且在于其能否采取适当的技术发展战略。因此,本书通过构建相关数理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首都企业的技术选择战略。不仅如此,本书还从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趋势、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产业集群等实践中所呈现的趋势探讨了首都企业的对策,并对中星微电子等8家首都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

  范黎波,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系主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WTO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客座教授。1989年参加工作,执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原国际企业管理系)。1991~1992年在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学习;1994~1998年在中国化工进出口(集团)公司工作,任项目经理,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进修;2002年在法国HEC商学院和德国科隆大学商学院做访问学者。2003~2004年在海尔集团工作,任海尔商学院执行副院长。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国家“十五”攻关重点课题等多个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跨国管理、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创新理论、技术转移与学习战略等。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从本土市场看中外企业的竞争与合作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所受的限制
二、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所具有的优势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的博弈分析
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基本经营策略
五、结论与启示
第三章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吸收与
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
一、关于技术转移的理论
二、FDI的技术扩散的研究
三、FDI的吸收与东道国学习能力的研究
四、扩展的吸收与学习能力研究
五、简要评述
第四章 与跨国公司互联的必要性分析
——基于首都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现状的
实证研究
一、引 言
二、变量与研究假设
三、数据与研究方法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与跨国公司互联的途径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模型和关联性要素分析
一、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型
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动态模型和关联要素分析
三、技术转移与吸收学习的交易规则
第六章 中国企业的技术学习战略和技术选择战略
决策模型
一、中国企业的技术学习战略
二、技术选择战略决策模型
第七章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及其对中国企业
技术发展的启示
一、跨国公司在京的研发投资背景
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动因
三、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活动的现状
四、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中心的规律
五、首都企业的技术发展对策
第八章 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与首都制造业
发展对策
一、国际产业分工演进与制造业全球化
二、制造业的跨国转移
八、外资企业与我国的加工贸易:一些启示
四、北京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五、北京制造业发展路径

八、结论与启示
第九章 “集合产业集群”与北京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引 言
二、“集合产业集群”的代表——“BDA模式”
三、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集合产业集群”的
发展
第十章 典型案例研究
一、中星微电子的运作模式
二、北京北重汽轮电机引进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
方式
三、京东方的技术战略与发展路径
四、北京·松下的战略演进与学习
五、燕京啤酒的品牌发展战略
六、Hach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
七、汉王科技的商业模式创新
八、诺基亚星网工业园模式
第十一章 首都企业的技术发展路径:
总结和展望
一、理解跨国公司技术战略
二、首都企业的技术发展:可供选择的路径
三、首都企业在技术发展中应考虑的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