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以人生之本之纲:真、善、美为“先河”,展示之标之目内蕴的理性的魅力。有关求知方面的,如《谈读书》:“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验;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草,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有关习性方面的,如《谈习惯和教育》:“人的思维多取决于性格上的倾向,其言论多取决于被灌输的知识和主张,但其行为却多取决于长期养成的习惯”,故而“不可信性格的力量,不可信言辞之豪迈,除非它们能被习惯证明。”有关言语方面的,如《谈辞令》:“某些人在言谈中更欣赏能自圆其说的趣言妙语,而不注重可辨明真伪的判断能力,仿佛值得赞赏的应该是知其言,而不应该是知其所思。”有关颂扬方面的,如《论虚荣》:“好虚荣者必好派系之争,因为自我夸耀借助比短论长。好自夸者都必然言辞激烈,以证明他们的吹嘘属实。而好吹嘘的人必然不能保密,故他们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关明智方面的,如《谈利己之聪明》:“为利己而玩弄的诸多聪明,说到底是一种败坏的聪明,因大屋将倾,鼠必先逃之;它是狐狸的聪明,因獾掘洞穴,狐占而居之;它是鳄鱼的聪明,因其欲食之,必先哭之。”有关机遇方面的,如《谈走运》:“最经常使人走运的习性只有两种:一是会几分装疯卖傻,二是少几分朴质真诚。所以极端的忠君爱国者从来都不走运,而且永远也不会走运,因为当一个人毫不考虑自我的时候,他当然不会只顾走自己的路。轻易到手的幸运只会造就出冒险家和鲁莽汉,但经过磨难的幸运则会造就出能人俊杰。”有关归依方面的,如《论死亡》:“成人畏惧死亡犹如儿童怕进黑暗;儿童对黑暗之天然惧怕因妄言传闻而增长,成人对死亡之畏怯恐惧亦复如此。无可否认,对死亡凝神沉思,视其为罪孽之报应或天国之通途,实乃圣洁虔诚之举;而对死亡心生畏怯,视其为应向自然交纳的贡物,则属懦弱愚陋之态。不过在虔诚的沉思中偶尔亦有虚妄和迷信混杂。”有关交际方面的,如《论友谊》:“其实在没有爱心的地方,熙攘的人群并非伴侣,如流的面孔无非是条画廊,而交口攀谈也不过是铙钹作声。此情有句拉丁格言略能描绘:一座都市便是一片荒野。”有关变幻方面的,如《谈革新》:“世人之革新最好是循时间的榜样,时间之革故鼎新不谓不大,但却进行得非常平缓,缓得几乎不为世人所察觉。如若不然,任何革新都会令人感到意外,而且对社会有所改良亦会有所损伤;受益者固然会视之为幸事并将其归功于时代,可受损者则会视之为犯罪并将其归咎于革新之人。”有关情绪方面的,如《论嫉妒》:“在人类所有情感中,嫉妒是一种最纠缠不休的感情,因其他感情的生发都有特定的时间场合,只是偶而为之;所以古人说得好:嫉妒从不休假,因为它总是在某些人心中作祟。”睿智在人生的每一平仄处“船头不遇,转角相逢”,闪耀着令人顿悟、冠盖世纪的划时代光芒,绝不止以上诸方面,其分类只能囊括大多数篇目,纵然那样也仅是主观愿望:有利引而导之。耕耘者尽可见仁见智,按不同标准,依不同角度,悉心斟酌,在思辩中贯通勾连篇与篇之间的交叉关系。《培根论人生》堪与人生之生存与生活之名言大观类集大成者书籍等量齐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人生智慧金库,边品味边摘录警世醒语,愚亦智矣。“不动笔墨不读书”,言之于斯,最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