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20年代的“载道”与“娱乐”之争
一、历史背景
(一)欧美影片占据大量国内电影市场
(二)国产影片勉力前行
(三)电影批评起步
二、电影理论论辩概况
(一)电影应“有功于世道人心”
(二)电影的娱乐性
三、简要评价
第二章 30年代围绕中国电影“硬性”和“软性”的论争
一、社会文化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入
(二)中共“电影小组”的成立和活动
(三)电影创作的景象
二、论辩的概况
(一)电影的内容
(二)电影的倾向性
(三)电影批评的标准
三、论争的影响
第三章 40年代围绕国产影片前途的论争
一、时代背景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一)是否限制外国影片进口如何大力发展国产影片
(二)是否改变电影政策以促进电影发展
(三)如何建立中国电影风格以拓宽电影出路
四、论辩的影响
第四章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论争
一、论争的时代背景
(一)电影观念和功能发生变化
(二)行政化的电影管理体制
(三)中国电影外来参照系的改变
(四)中国电影艺术家们电影观念的转变
二、对《武训传》的批判
(一)批判的缘起
(二)批判的概况
(三)《武训历史调查记》出笼
三、论争的影响
(一)艺术问题政治化的先例
(二)百花凋零的电影冬天
(三)殃及其他影片
(四)迟到的官方结论
第五章 50年代围绕电影方向的讨论
一、新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
(一)文艺为政治服务
(二)电影是行政事业
(三)国外电影思潮的引入与影响
(四)电影艺术家革命化
二、电影为工农兵服务和“人性论”问题
(一)电影如何为工农兵服务
(二)“人性论”问题
(三)判断电影的标准
三、讨论的影响
(一)电影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
(二)电影理论批评的停滞不前
(三)政治运动扩大化
第六章 50年代末、60年代初围绕电影特性的论争和理论建设
一、时代背景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一)本末问题与电影特性
(二)创新问题与电影特性
(三)构成元素与电影特性
(四)民族形式、电影样式与电影特性
四、论辩的影响
第七章 “文革”中关于电影的几个批判
一、中国电影与中国政治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审美的教化作用
(二)中国电影一直处于选择国家政治前途的特定历史时期
(三)新中国对电影提出了更强烈的意识形态要求
(四)个人因素的历史偶然性——江青与中国电影和电影界的特殊关系
二、“文革电影”和电影事件
(一)以政治的清算来取代艺术的清算
(二)“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和样板戏电影
三、“文革”对中国电影的破坏
(一)“三突出”创作原则造成的恶劣后果
(二)电影创作全面停滞
(三)电影艺术家惨遭迫害
第八章 80年代关于电影观念的讨论
一、讨论的背景
……
第九章 1981年至1985年关于电影的文学价值的辩论
第十章 围绕电影理论的发展与演进问题之争
第十一章 关于电影娱乐性的论争
第十二章 关于“谢晋电影模式应该结束”的论争
第十三章 关于第五代电影的评价问题的论争
第十四章 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及中国电影现状的论争
第十五章 关于主旋律电影的论争
第十六章 关于中国电影改革问题的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结语
后记
编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