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鲁虹艺术批评文集》,尽管批评家们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照传统标准对特定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与评介;另一类则是根据特定作品与历史以及现实的关系去探寻新的标准,然后再进行分析、研究与评介。我的批评应该属于第二类。支撑我的前提是我一直认为:首先,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其次,一切有使命感的、敏感的艺术家都在自觉地探索自己的艺术新方向。这也是我将《蜕变:鲁虹艺术批评文集》命名为《蜕变》的根本原因。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比较注意从图像的角度切入。具体地说,一方面,我希望运用“情境分析”的方法探讨特定图像与历史、现实的特殊关系,进而理解作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还希望通过具体的形式分析去探讨新艺术趣味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观念与形式应该是同一的,仅仅从一个角度去谈总会显得十分勉强。实际上,这种方法也支配着我近些年来的策展思路。斯洛文尼亚学者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他的著作《图像时代》中敏锐地指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已经被图像转向所取代。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并认为,图像转向正是文化转型在艺术上的体现,而这与消费社会及电子媒体的出现有关。一个批评家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就很难对新的艺术作品作出恰当的学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