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中国哲学史和伦理史研究中,儒家伦理的社会实现一直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在人们的认识中似乎理论思想即等于社会实践。《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作者历经多年,对儒家伦理究竟如何可能的问题做了专门和深入的研究,这包括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思想究竟是如何向社会传播的;最初作为精英的理论究竟如何能够转变为大众的实践;伦理思想在社会层面的落实究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儒家伦理思想从发生、成熟到最终在社会层面的落实究竟经历了哪些阶段或什么样的过程等等。《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正是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所做的思考。《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对中国社会伦理生活作了鸟瞰式描述,依次考察了先秦、汉唐、宋以后中国社会伦理的基本状况,着重指出宋以前中国社会的伦理是比较薄弱的,这可以在社会史和教育史研究中得到证明。《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也对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伦理的一般状况做了比较考察,指出了普遍伦理得以可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再有孔子孟子与荀子有关伦理问题的认识、先秦与宋明有关伦理问题的认识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荀子与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则多有共同之处,这些在《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中都得到较深入论证。另《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还附带考察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伦理状况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基层伦理状况。《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虽是一部论文集,但全部论文共形成八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严密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