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影视艺术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

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

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

定 价:¥40.00

作 者: 丁亚平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影视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4355072 出版时间: 2008-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341 pages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到新世纪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一些最基本的东两。其一是作为理想空间的全球性背景,其二是作为现实空间的时代政治经济力量,其三是作为真实空间的社会文化精神及其多元性的个性呈现。假使说前者可以视作电影的全球化语境与视野,指的是电影的源始天性和基本特征的话,那么,后二者则涉指电影运动与社会空间的内涵,包括电影在现实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潜力与趋向,随着时间和经验而逐渐形成。中国电影走过独特的、引人入胜的道路,在每一个阶段与成长的过程中,都出现这三重意义上的多维空间的循环作用与影响。中国电影视觉再现与存在的历史,也是全球性背景(理想空间)、时代政治经济力量(现实空间)以及社会文化精神(真实空间)消长变化及发展的历史。

作者简介

  丁亚平,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影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研究生;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电影学博士研究生。先后在报刊发表文学、艺术和影视研究方面的学术文章2OO余篇,百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著九部。主要有《艺术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等。此外,主编有《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册)。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早期电影轨迹(1905—1932)
第一节 大众电影梦寻
第二节 叙述的起步:触摸胶片影像
第三节 电影之像与意识纷呈
第四节 娱乐论与声画叙事
第二章 民族、革命与民间性(1932—1937)
第一节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坚持
第二节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责任体
第三节 重叠的印记
第四节 想象性介入
第三章 艺术念度与民族主义:从“孤岛”到大后方(1937—1945)
第一节 直接时代感
第二节 抒发个人胸臆与亚洲主义的偏执
第三节 戏外戏中
第四章 电影的政治学与美学(1945—1949)
第一节 电影与良知的辩证法
第二节 追求电影的精神共享性
第三节 品质的深化与提升
第四节 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对位和变奏
第五章 新的出发:曲折发展(1949—1976)
第一节 电影,作为一个新世界的完整话语
第二节 主客体互渗的存在
第三节 清晰而明确的主题
第四节 电影:活着还是死去
第六章 位移·叙事(1976—1989)
第一节 强有力的时代转折
第二节 以影载道
第三节 创新激情
第四节 第五代,电影的异数
第七章 镜头与市场共舞(1990—1999)
第一节 分裂而又交织的电影意识的转捩点
第二节 寻找市场对话的可能
第三节 相互交换位置的运动
第四节 追寻电影之美、智慧与自由的发展
第八章 归根想象:银幕、政治与个体性(2000—2007)
第一节 根之守望与想象
第二节 现实,或形式及其历史意识
第三节 电影造就的对话
第四节 大片及其他:电影多维主义与产业化
征引文献
结语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