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思这部学术专著的框架开始,已经过去了十六年。期间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起伏,也曾在死亡线上走过了一次。作者的夫人陈若莉教授一直说作者是一个为学术而生,为学术而活,最后为学术献身的人,无疑这是对作者最为准确和恰当的描述。作者在自己的学术活动中,不仅仅是投入了时间、精力,而且也几乎是投入了全部生命。其实,从作者出生开始,作者的父亲和母亲,从作者结婚生子开始,作者的妻子和儿子,就对作者投注了无限的希望。作者实际上一直就承载着这些厚望。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作者要做什么和作者能做什么,但是他们却从没有放弃过那种期待。当作者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作者就一直在向往能有自己的独立的学术建树,有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思想。作者一直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作者在吉林大学创建了心理学学科,创建了心理学专业,创建了心理学系。当作者迎来了第一届本科学生的时候,当毕业作者送走他们的时候,作者曾对他们说过,你们是作者“想”出来的。正是在作者英国留学的时候,在独居的学生宿舍中,构想了要回国建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系。现在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同样,作者曾经详尽地构想了自己要从事的学术研究。作者想要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中去生长出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作者将其命名为“新心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