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为三个部分:诗作、译诗和二十余篇萧开愚称之为“从命作文”的文章。他从自己不同时期的诗作中精选了133首,组成《此时此地》的第一单元“诗选”。从1986年的《雨中作》,到写于2007年6月的《破烂的田野》,从《金华及东山印象》、《夜游》、《试试》这样的玲珑短诗,到气势磅礴的组诗《向杜甫致敬》,“诗选”就像一份由每一个“此地”汇聚而成的地图,中江风物、上海风情、西欧风气、中原风土,在萧开愚注重“此时此地”经验的写作中错综勾连。这种道思与情感地理学,恰如本雅明所说的那种既可以从中主动迷失又能借以确定自己位置的个人地图。另一方面,“诗选”也是被“此时此地”改写过的“彼时彼地”的地图。萧开愚在《后记》里说,这本集子中大部分作品在编入《此时此地》的过程中,他全部重写了一遍,“重写产生的作品具有此时此地经验的加入,因而是不必美满但生气勃勃的此时此地的作品”。“译诗选”显示出萧开愚不大为人所知的一种才能。这批译作在汉语中获得了灵动的语感,已然是经得起最挑剔阅读的“中文诗”,尽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些须译者的风格。萧开愚的翻译也是严谨的,在翻译德国诗人波卜霍夫斯基的作品时,“许多地方经过逐字讨论”,即便如此,他还为“无法让汉语自然地具有基督教的语义渊源”而遗憾,因为波卜霍夫斯基诗中的关键词大都跟圣经条文有关。萧开愚的文章自成一体,典雅繁茂,硬朗险峻,讲究气度,能看到汉赋、韩愈王安石散文的影响。相应的,他关心的问题也是纷繁的,百科全书式的。这些文章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他的诗歌。《此时此地》的出版,颇为全面地展示了萧开愚二十年多年的诗文写作,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一本重写而成的,新的作品选集。《此时此地》是“新人文”书系的一种,该系列同期还推出诗学理论家耿占春、先锋小说家刘恪的自选集《禁忌下的叙述》和《耳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