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天子长到五岁,竞还没有一个常人皆有的名字/2
先赐名,再议储,父皇隆庆帝补偿了他所能给予的一切/10
第二讲 托孤辅臣的争斗/17
阁臣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手,把首辅高拱赶回了河南老家/18
一场未铸成的冤狱——王大侄案/24
第三讲 倾心委倚张居正/31
接受师相安排的皇家儒学传统教育,是一个勤奋乖巧的好学生/32
从善如流,整刷朝纲,认真履行一个少年夭子的应尽义务和权利/39
师相丧父不愿丁忧,朱翊钧也一日离不得张先生/51
第四讲 少年天子初长成/63
盛大的婚典过后。慈圣皇太后搬出了乾清宫/64
师相、大伴的骄恣与过失,使朱翊钧心头的不满与日俱增/70
新相潘晟未及入阁,一场急风骤雨般的清张运动便席卷朝野/77
眼高手低,无法担负起治国安邦的使命/84
第五讲 青春盛年修寿宫/89
为选定营建陵寝的风水宝地,四度亲临天寿山勘察/90
历时五年,耗银八百万两,修建了一座豪华壮观的地下宫羼已/97
第六讲 沉湎于酒色之中/105
广采民女充掖后宫,推说圣躬违和,而朝讲 不御、郊庙不亲/106
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勾画出朱翊钧后半生的生活轨迹/111
第七讲 矿监税使的横行/117
内廷和外廷的制衡是明代皇权政治的基本特征,朱翊钧皇权的重心倒向了宦官/118
织造、烧造、采木、采办,不断征解;皇庄、皇店,遍及大江南北;罚俸、捐俸、开事例,屡见不鲜/123
中使四出,遍及海内,敲骨吸髓,天下萧然/129
朱翊钧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百官上疏极谏,民变风起云涌/136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翊钧一息尚存,决不撤回矿监税使/141
第八讲 自命不凡的孝子/147
面对先朝建文与景泰二帝旧遗案,采取了正视历史的态度/148
对生母的孝顺为朝野所共知,有时往往被一些大臣所利用/152
也曾有心加强对宗藩的管理,而贪婪与怠政终使宗室问题积重难返/157
第九讲 游刃于释老之间/163
剃度幼童代替出家,扶植佛教格鲁派的发展,不以信佛而佞佛/164
恢复天师道的道教宗主地位,信用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亦不以羽林列仙班/170
第十讲 围绕立储的风波/175
都人诞育元子,不获宠幸;爱妃郑氏产下次子,晋位贵妃,朱翊钧想立幼为储,朝臣群起疏争/176
欲行三王并封,迟迟不为皇长子举行三礼,迫于太后干预,方立都人之子为储/182
从妖书案、福王之国到梃击案,国本之争仍在延续/186
第十一讲 统治机制的瘫痪/199
由厌恶臣下上疏进谏,而章奏不批、缺官不补/200
内心厌恶臣下结党,而自己的一言一行又恰恰是无休止的党争之源/204
第十二讲 严重的社会危机/213
士兵哗变、宗室叛乱、农民造反,汇集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214
士大夫阶层中涌动着人文主义的思潮,异端思想家何心隐、李贽付出了血的代价/220
朱翊钧推崇“有体有用”说,与缙绅平民中实学思潮的发展,构成了当朝实学发展的双轨制特征/228
第十三讲 建州威胁的加剧/239
废行考成法,纵容一代名将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自毁长城/240
太监高淮自告奋勇,出任钦差镇守辽东等处的矿监税使/246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伐明,久梦的朱翊钧似醒非醒,致使辽东危局不可收拾/250
第十四讲 驾崩的前前后后/263
晚年百病缠身,又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最终在弘德殿一命呜呼/264
遗诏封郑贵妃为皇后,临死又给嗣君和遗臣出了一道难题,朝内再掀波澜/268
闲置三十年的定陵迎进了它的主人,朱翊钧在阴曹地宫中做起了冥冥世界的皇帝/272
附录 万历皇帝大事年表/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