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改革开放20余年来,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处在山区、高原、河谷地带,地理地形复杂,空间区位条件特殊,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因素导致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较差,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的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后,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这一经济发展潮流使全球经济增长的方式越来越依靠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知识、信息的创造、传播与运用均以人为载体。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大规模的扶贫政策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从l986年起就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相互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和西部少数民族的面貌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除了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西部民族地区生产方式原始、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下、生态严重失调等外貌特征外,教育事业发展的落后和人力资本投资能力的极端薄弱而导致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特点。这种状况直接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低下和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主体地位的格局。回顾过去的扶贫历史,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单纯的物质救济,甚至是某些开发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命运。人们一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本,追加资金的投入是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我们强调特定的资本形态时,就会看到资本形成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当外部资金投入通常变成了建筑、设备或存货,而不用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追加投资时,就会使生产者的能力无法与实物资本齐头并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确实障碍。因此,在扶贫开发进入全面攻坚的历史阶段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必须在继续加强物质救济和区域发展援助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彻底地将人力资本积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战略重点,即从仅注重物质资本投入、积累的扶贫方式向人力资本积累方式转变。确立以人力资本积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战略,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