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水利工程多相流及其应用

多相流及其应用

多相流及其应用

定 价:¥60.00

作 者: 车得福,李会雄 编著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教材
标 签: 力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0525365 出版时间: 2007-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624 字数:  

内容简介

  《多相流及其应用》阐述了多相流的基本概念、主要参数、基本研究方法等。《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教材·多相流及其应用》前3章论述了多相流的基本概念、主要参数、基本方法和力学分析;第4章到第7章论述了多相流在各种流动工况下的特性及研究成果;第8章介绍了多相流的数值模拟;第9章介绍了一些新发展的多相流专题。全书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作者简介

  车得福,男,1962年11月生1983、1986、1990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1990赴新西兰奥克兰(Auckland)大学学习(联合培养博士生);1995-1996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进修(高级访问学者)。1998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曾任: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兼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主任、全国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热能工程专业指导小组秘书等。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能源研究与信息》编委。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委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动力工程分委员会理事长、西安热能动力学会理事长、普华燃烧中心理事、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电类专业学科教学委员会动力工程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热能工程学科组副组长。李会雄,男,1966年12月生。198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84级“优异生班”。1994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担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副书记。1996-1999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核能安全研究室(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ivision of Nuclear Power Safety,RIT/NPS)做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及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热物理学部同行评议专家,高等学校科技同行评议专家(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专项科研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暨陕西省科技成果评审与鉴定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西安冶金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西安理工大学学报》的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多相流与传热问题的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多相流的定义及分类
1.1.1 多相流的定义
1.1.2 多相流的分类
1.2 多相流的特点、研究方法
1.2.1 多相流的特点
1.2.2 多相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
1.3 多相流的流动结构简介
1.3.1 流动结构的一般涵义及研究流动结构的重要意义
1.3.2 典型的两相流流动结构
1.4 多相流流动结构的判别
1.4.1 流动结构的判别方法
1.4.2 流型图
1.5 多相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5.1 多相流研究简史
1.5.2 多相流研究的现状
1.6 多相流的应用背景
1.6.1 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1.6.2 在煤炭、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1.6.3 在动力、核能工业中的应用
1.6.4 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1.6.5 在水利、水力及管道输送工程中的应用
1.6.6 在大气工程中的应用
1.6.7 在制冷、低温及航天工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相流的基本方程及主要描述参数
2.1 多相流的基本方程
2.1.1 积分形式的守恒方程
2.1.2 简化模型
2.2 多相流的主要参数及其计算式
2.2.1 颗粒的性质
2.2.2 颗粒的描述
2.2.3 流动参数
参考文献
第3章 颗粒、气泡动力学
3.1 颗粒的受力分析
3.2 颗粒的阻力特性
3.2.1 单颗粒的阻力
3.2.2 颗粒群的阻力(刘大有,1993)
3.3 松弛过程
3.3.1 松弛现象
3.3.2 单颗粒的松弛
3.3.3 颗粒群的松弛
3.4 沉降与悬浮、浮泡流动
3.4.1 沉降现象
3.4.2 悬浮现象
3.4.3 浮泡流动
参考文献
第4章 管内多相流
 4.1 管内气液两相流
4.1.1 流型
4.1.2 压力降
4.1.3 空泡份额
4.1.4 流动不稳定性
4.1.5 临界流
 4.2 管内气固两相流
 4.2.1 悬浮式气固两相流
 4.2.2 栓塞式气固两相流
4.2.3 弯管内的气固两相流
4.3 管内液固两相流
4.3.1 固体颗粒的输送方式和流态
4.3.2 浓度和速度分布
4.3.3 摩阻损失
4.4 管内液液两相流
4.4.1 相转变点
4.4.2 油水乳状液表观粘度
4.4.3 流型
4.4.4 持水率
4.4.5 摩擦阻力
4.5 管内气液固三相流
4.5.1 基本原理
4.5.2 容积含量
4.5.3 压力损失
4.5.4 汽液固三相流沸腾传热
 4.6 管内气液液三相流
4.6.1 流型
4.6.2 摩擦阻力
4.6.3 局部阻力
参考文献
第5章 管外多相流
5.1 单相流绕流流动、涡街与振动
 5.1.1 旋涡脱落现象
 5.1.2 旋涡形成和脱落机理
  5.1.3 圆柱绕流
  5.1.4 其它柱体绕流
  5.1.5 管束的绕流
 5.2 横掠单柱体时的多相流
5.2.1 气液两相流绕流单柱体的旋涡形成和脱落
5.2.2 气液两相流绕流引起的作用力
 5.3 横掠管束时的气液两相流
5.3.1 气液两相流横掠管束时的旋涡脱落
5.3.2 气液两相流横掠管束时的流型
5.4 气固两相流绕流时的积灰与磨损
5.4.1 积灰
5.4.2 磨损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相流的分离和分配
 6.1 分离机理与分离效率
6.1.1 分离机理
6.1.2 分离效率
6.2 重力分离
6.2.1 气液两相的重力分离
6.2.2 气固两相的重力分离
6.2.3 液固两相的重力分离
6.3 惯性分离
6.3.1 气液两相的惯性分离
6.3.2 气固两相的惯性分离(岑可法等,1998)
6.4 离心分离
6.4.1 单相流的旋转流场
6.4.2 颗粒在旋转流场中的运动
6.4.3 气固旋风分离
6.4.4 汽液旋风分离
6.4.5 液固旋流分离
6.4.6 液液旋流分离
6.5 过滤分离
 6.5.1 一般过滤机理
 6.5.2 袋式除尘
  6.5.3 颗粒层除尘
6.6 分叉管中的多相流
6.6.1 T型管中的两相流
6.6.2 Y型管中的两相流
6.7 集箱中的多相流
参考文献
第7章 旋转机械中的多相流
7.1 多相流泵
 7.1.1 气液两相流泵
 7.1.2 固液两相流泵
 7.1.3 气液固多相流泵
 7.2 叶轮机械中的气固两相流
 7.2.1 流动模型、处理方法及数值计算
 7.2.2 磨损类型、磨损机理及防磨措施
 7.3 蒸汽轮机中的汽液两相流
7.3.1 湿蒸汽两相流的基本问题
7.3.2 湿蒸汽两相流的研究进展
7.4 水轮机中的固液两相流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相流的数值模拟
8.1 多相流数值模拟的特点
8.1.1 数值模拟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8.1.2 多相流数值模拟的主要困难和关键问题
8.2 多相流数值模拟中的常用特殊参数
  8.2.1 相分布参数
  8.2.2 加权参数
8.3 多相流数值模拟方法分类
8.4 连续介质力学模型
8.4.1 欧拉一拉格朗日类模型
8.4.2 欧拉一欧拉类模型
8.5 气一液两相流相界面迁移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
  8.5.1 高度函数法
  8.5.2 相界面追踪的PIC方法
 8.5.3 MAC方法
  8.5.4 线段法和边界积分法
 8.5.5 Level Set方法
  8.5.6 VOF方法
8.6 Level Set方法及其在气一液两相流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8.6.1 Level Set方法概述及基本方程
8.6.2 Level Set方法中不同介质区域的识别和物性参数的表示方
  8.6.3 相界面几何特性参数的表示方法
8.6.4 气一液两相流的流场控制方程
8.6.5 应用Level Set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8.6.6 Level Set方法的应用
8.7 VOF‘模型及其在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8.7.1 VOF方法的基本思想与相函数
8.7.2 VOF方法中气一液两相流的动量控制方程
8.7.3 VOF方法中气一液相界面的控制方程及其求解方法
8.7.4 VOF方法中气一液两相流场中的物性表示方法
8.7.5 气一液相界面的构造方法
8.7.6 几种界面重构方法的比较
8.7.7 VOF方法的优缺点
8.8 其它多相流数值模拟方法
8.8.1 多相流的大涡模拟
8.8.2 多相流的直接数值模拟
8.8.3 多相流的Lattice-Boltzmann方法模拟
8.9 多相流数值模拟中的困难及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9章 几个专题
9.1 微重力条件下的气液两相流与传热
9.1.1 微重力实现方式
9.1.2 微重力下的两相流动研究方法
9.1.3 流型
9.1.4 空泡份额
9.1.5 压力降
9.2 毛细管内的汽液两相流
9.2.1 毛细管内汽液流动过程
9.2.2 毛细管内汽液两相流的研究方法
9.2.3 毛细管内汽液两相流的研究进展
9.3 多相流的减阻
9.3.1 单相流的减阻
9.3.2 两相流的减阻
9.3.3 三相流的减阻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