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经济学理论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定 价:¥36.00

作 者: 范容慧、蓝海林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丛书
标 签: 企业经营与管理 成长与上市 战略管理 管理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5860278 出版时间: 2007-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页数: 233 pages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以总经理变更对绩效的敏感性来衡量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从高管变更的视角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研究,弥补了从绩效角度考察治理有效性的不足,丰富了从高管变更—绩效敏感性视角进行的来自经济转型国家及新兴市场的公司治理证据;二是《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在检验大股东对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的影响时,采用Delta方法计算了大股东变量与绩效变量的平均交互效应及其显著性,解决了Logit模型的交互项问题,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三是《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在构建前两大股东及前三大股东制衡度指标时,根据大股东一致行动人信息对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进行了相应调整,并考虑了股权制衡的方向,从而使股权制衡的计量更符合实际,完善了股权制衡指标。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 结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民营上市公司
1.2.2 大股东和控股股东
1.2.3 治理有效性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书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代理理论与高管变更
2.1.1 公司制度与代理理论
2.1.2 高管和股东利益冲突的来源
2.1.3 代理理论视角的高管变更
2.2 公司治理视角的高管变更——绩效敏感性
2.2.1 高管变更——绩效敏感性研究的起源
2.2.2 来自美国的经验证据
2.2.3 实证研究国家的扩展
2.2.4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2.3 高管变更——绩效敏感性实证研究评述
2.3.1 主要研究结论
2.3.2 对实证结论的进一步探讨
2.4 公司治理机制与高管变更——绩效敏感性
2.4.1 董事会
2.4.2 大股东
2.4.3 控制权市场
2.4.4 产品市场
2.4.5 经理人才市场
2.4.6 法律、政治和管制体系
2.5 高管变更视角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现状评述
2.5.1 主要研究结论
2.5.2 对实证结论的进一步探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模型与假设提出
3.1 制度背景
3.1.1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
3.2 概念模型
3.2.1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
3.2.2 本书研究的概念模型
3.3 研究假设
3.3.1 总经理变更与绩效的关系
3.3.2 控股股东与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
3.3.3 股权制衡与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样本选择
4.1.1 民营上市公司的确定
4.1.2 样本筛选
4.2 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4.2.1 因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4.2.2 实验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4.2.3控制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4.3 模型构造与估计方法
4.3.1 模型构造
4.3.2 估计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验结果与分析
5.1 总经理变更情况分析
5.2 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检验
5.2.1 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的单变量分析
5.2.2 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的多变量分析
5.3 控股股东与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检验
5.3.1 控股股东对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影响的单变量分析
5.3.2 控股股东对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影响的多变量分析
5.4 股权制衡度与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检验
5.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5.4.2 外部大股东数量与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
5.4.3 前两大股东的制衡与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
5.4.4 前三大股东的制衡与总经理变更——绩效敏感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主要研究发现
6.1.2 结论
6.2 实践启示
6.3 本书的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4.1 本书的不足
6.4.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