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篇 研究成果
1 油气藏概念的史由
1.1 最早提出油气藏及其分类者
1.2 油气藏概念的演变
2 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及其评述
2.1 美国
2.1.1 克拉普的分类方案
2.1.2 莱复生的分类方案
2.1.3 威尔逊的分类方案
2.2 原苏联
2.2.1 米尔钦克的分类方案
2.2.2 布罗德的分类方案
2.3 中国
2.3.1 潘钟祥的分类方案
2.3.2 胡见义的分类方案
2.3.3 建议的分类方案
3 油气藏形成
3.1 地温场、地压场和地应力场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3.1.1 地温场
3.1.2 地压场
3.1.3 地应力场
3.2 静态研究——成藏要素
3.2.1 有效烃源区
3.2.2 有效生储盖组合
3.2.3 有效圈闭
3.3 动态研究——成藏过程
3.3.1 藏—源分离型成藏过程及其主控因素
3.3.2 藏—源统—型成藏过程及其主控因素
4 国内外典型油气藏形成剖析
4.1 背斜型油气藏
4.1.1 大型隆起背斜油气藏
4.1.2 大型长垣背斜油气藏
4.1.3 大型挤压背斜油气藏
4.1.4 滚动背斜油气藏
4.2 裂缝型油气藏
4.3 地层型油气藏
4.3.1 地层超覆油气藏
4.3.2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4.3.3 生物礁油气藏
4.4 岩性型油气藏
4.4.1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4.4.2 透镜体油气藏
4.5 水动力封闭型气藏
5 油气聚集单元的概念及类型
5.1 油气田
5.2 油气聚集带
5.3 含油气区
5.4 含油气盆地
6 油气聚集分布规律研究
6.1 油气聚集带
6.1.1 构造型油气聚集带
6.1.2 地层一岩性型油气聚集带
6.2 复式油气聚集带(区)
6.2.1 克拉通盆地
6.2.2 前陆盆地
6.2.3 裂谷盆地
6.3 油气系统
7 油气藏研究发展趋势
7.1 发展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重视“三场”与油气聚集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
7.2 地层一岩性、水动力封闭油气藏等“隐蔽油气藏”研究亟待加强与深化
7.3 开展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成藏机理研究
7.4 关注新构造运动与晚期成藏研究
7.5 加强天然气成藏规律的研究
7.6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研究
7.6.1 煤层气
7.6.2 水溶气
7.6.3 固态气体水合物
7.7 无机成因油气藏探索研究
7.8 盆地模拟研究
结语
副篇 译文集
译文集说明
1 石油和天然气田的建议构造分类
2 对石油和天然气田构造分类的修订
3 地质构造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4 油藏和气藏的建议分类
5 油气藏的分类
6 油气聚集理论
7 圈闭及其分类
8 油气聚集
9 油气藏的调查与勘探
10 论油藏和气藏的分类原则
11 地层型与构造型的聚集
12 石油地质学(第二版)
13 石油地质学(第一版)
14 石油地质学(第二版)
15 石油地质学原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