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地震振幅解释

地震振幅解释

地震振幅解释

定 价:¥58.00

作 者: (美)Fred J.Hilterman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地球物理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2149529 出版时间: 2006-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字数:  

内容简介

  《地震振幅解释》从岩石物理变换式和反射系数方程出发,论述了地震振幅解释的系统方法,提供了一套烃类检测的技术手段和经验法则。通过总结前人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书中建立了地下岩石特性和地震振幅相关联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关系,给出了大量的AVO属性和解释方法,在识别烃类特征、证实油气成藏组合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针对三类情形下的AVO,结合模型和大量实际例子,分析了各自的特性和地震响应,提出了适合的解释流程及属性特征组合。《地震振幅解释》理论讲述清楚易懂,技术方法新颖可靠,实例典型,地质分析透彻。书中介绍的内容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对从事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分析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Fred J.Hilterman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获得地球物理工程硕士学位和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在Mobil供职期间(1963-1973年),他曾从事过野外和工程评价工作,后来担任野外研究实验室主任。1973年,他到休斯敦大学担任地球物理学教授。在休斯敦大学任教期间,他协助建立了地震声学实验室(SAL)。直到1981年,他一直是该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后来,他又协助创办了地球物理发展公司(GDC),他现在是该公司的副总裁。同时,作为杰出的从事地球物理研究的教授,他在休斯敦大学也担任授课工作。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地震解释的哲学观点
  1.1.1 解释的四个步骤
  1.1.2 解释目标的扩展
 1.2 历史回顾
 1.3 基本原理
 1.4 本书的目的
2 岩石物理
 2.1 纵波、横波、密度和泊松比
 2.2 建立区域和局部的岩石特性趋势线
  2.2.1 海平面与海底基准面
  2.2.2 有效压力
  2.2.3 砂岩和页岩的速度与密度趋势线
 2.3 速度与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2.3.1 Gardner的速度-密度变换式
  2.3.2 Wyllie的速度-孔隙度变换式
  2.3.3 Raymer-Hunt-Gardner(R-H-G)的速度-孔隙度变换关系
  2.3.4 Han的速度-孔隙度-粘土含量变换式
  2.3.5 Castagna的脚-vs变换式
 2.4 体积模量间的关系
  2.4.1 Voigt,Reuss和Hill(V-R-H)的模量模型--估算Kma
  2.4.2 Wood孔隙流体模量模型--估算Kn
  2.4.3 Batzle和Wang对孔隙流体特性的估算
  2.4.4 Biot系数
 2.5 波的传播理论
  2.5.1 Gassmann方程
  2.5.2 流体替代的验证
  2.5.3 总结--流体替代模拟实例
 2.6 地质解释
3 地震反射振幅
 3.1 法向入射振幅
  3.1.1 极性问题
  3.1.2 反射和透射系数
 3.2 振幅的几何特征
  3.2.1 地质界面反射回来的子波
  3.2.2 薄层和过渡层速度响应
  3.2.3 小面积和小体积的响应
  3.2.4 振幅、相位和时间畸变
  3.2.5 多层界面的关系
 3.3 振幅与入射角
  3.3.1 流体-流体界面
  3.3.2 固体-固体界面
  3.3.3 固体--固体界面--大速度差异
  3.3.4 固体--固体界面--小速度差异
 3.4 Zoeppritz方程的线性近似
  3.4.1 岩石特性模型
  3.4.2 Bortfeld方程分析
  3.4.3 AVO与岩石模量的关系
  3.4.4 Zoeppritz方程的线性近似
  3.4.5 Shlaey方程和入射角的关系
  3.4.6 模拟:精确解与近似解
 3.5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线性近似方程
  3.5.1 各向异性介质的特性
  3.5.2 测量与应用
4 烃类特征识别
 4.1 20世纪70年代烃类的识别和分类
  4.1.1 地震振幅的定性分析
 4.2 AVO分类与烃类的识别
 4.3 AVO异常的油田实例
  4.3.1 第3类AVO异常--亮点
  4.3.2 第2类AVO异常--相位反转
  4.3.3 第1类AVO异常--暗点
 4.4 烃类指示的总结
  4.4.1 烃类指示
5 “快速解析”经验法则
 5.1 Shuey方程交会图
  5.1.1 Koefoed的观测结果
  5.1.2 Shley方程的图解
 5.2 根据测井曲线进行AVO预测
 5.3 深水地震岩石特性标定
  5.3.1 可用的资料
  5.3.2 速度和密度趋势--岩性和压力
  5.3.3 速度和密度趋势--端员岩性
  5.3.4 端员岩性的岩石特性交会图
  5.3.5 异常岩性
  5.3.6 结论
6 AVO斜率和截距属性
 6.1 根据反射率识别孔隙流体
  6.1.1 斜率和截距对孔隙流体变化的敏感度
  6.1.2 Smith和Gidlow的流体因子
  6.1.3 λ-ρ孔隙流体判别式
  6.1.4 其他反射率关系
  6.1.5 A/B分析
  6.1.6 第1类、第2类、第3类AVO的A/B
 6.2 预测孔隙流体和岩性的交会图
  6.2.1 岩石特性交会图
  6.2.2 反射系数交会图
 6.3 地震AVO属性交会
  6.3.1 求取截距和斜率道
  6.3.2 AVO反演求取截距和斜率的精度
  6.3.3 有限带宽地震AVO属性交会
  6.3.4 地震剖面交会
  6.3.5 对地震交会的评论
 6.4 斜率和截距估计中的误差
  6.4.1 截距和梯度的统计相关性
  6.4.2 剩余NMO对截距和梯度估计的影响
  6.4.3 弹性阻抗
7 实例分析
 7.1 第3类AVO--岩性识别 
 7.2 第3类AVO--Ursa:墨西哥湾深水油田
  7.2.1 井标定
  7.2.2 振幅分析
 7.3 第2类AVO--坐标轴旋转和交会图
  7.3.1 地层模型
  7.3.2 墨西哥湾实际数据
  7.3.3 评论
 7.4 第2类AVO--利用各向异性NMO进行孔隙流体识别
  7.4.1 简介
  7.4.2 年代地层和岩性地层的反射
  7.4.3 岩石物理模型
  7.4.4 测井资料
  7.4.5 各向异性效应
  7.4.6 野外实际数据
  7.4.7 讨论
  7.4.8 结论
 7.5 第1类AVO--孔隙流体识别:各向异性NMO和模拟
  7.5.1 简介
  7.5.2 深水浊积岩成藏组合
  7.5.3 讨论
8 评论及展望
 8.1 振幅解释的第二个时代
 8.2 与众不同的振幅异常
 8.3 主要挑战
  8.3.1 勘探困难区
  8.3.2 未来挑战
  8.3.3 最后的评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