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族群的马来西亚社会,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经济地位差距历来都是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正确认识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族群经济地位差距及其发展变化,对于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和阶级关系能有一个更加客观的判断和认识,从而对其推行的族群政策和公平发展战略能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目前,国内还没有人专门就此做过比较深入的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新的角度、运用新方法和新理论,对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新的观点。《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首先重新界定了经济地位的概念,以就业地位、收入地位、贫困地位和公司股权地位为其主要指标,从发展的角度,对1957年到2005年间华人和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中的政府作用,进而从公平发展的视角对马来西亚的族群政策进行评价,最后就多元族群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发展道路提出自己的看法。《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主要运用族群分层法、历史分期法和比较分析法,同时在分析收入差距时还采用经济学中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两种分析工具。《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引入族群社会学中的族群分层理论和族群社会流动理论、应用福利经济学中的公平理论和贫困理论,使用了近年来的英文文献和政府最新的统计数据,试图从中发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共分为七个部分,即绪论、第一章到第五章和结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理由、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思路。第一章到第四章,将1957年到2005年的这段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自由放任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发展政策时期和国家宏愿政策时期,分别比较分析了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变化。第五章集中探讨了族群政策与马来西亚公平增长的关系问题。在分别对四个不同时期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展开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认为: 马来西亚的经济差距现象十分复杂,既存在于族群之间,也存在于族群内部、社会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殖民地时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统治者有意限制马来人的经济发展,这是造成华人与马来人之间出现经济差别的主要原因。殖民统治者故意夸大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经济差距,以达到其“分而治之”的目的。独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马来西亚统治者继承了殖民统治者的传统,继续夸大族群经济差距,以此掩盖日益加剧的阶级经济差距,为其推行保护马来人的族群政策寻找借口。自由放任政策时期,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经济差距缩小了。同时马来人内部的经济差距或者阶级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了,这是导致1969年“5·13”事件的重要原因。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人经济地位得到了最快、最显著的提升,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经济地位差距的缩小也是独立以来到目前为止(2005年)最快、最显著的。国家发展政策时期,马来人与华人经济地位的差距继续缩小,但是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和族群内部的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国家宏愿政策时期,马来西亚又重现了其“公平发展”的一个特有现象,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族群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贫困进一步减少的同时,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和族群内部的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了。40多年来,马来西亚族群经济差距的缩小,是以损害华人及其他非马来人的利益和阶级差距扩大为代价的,族群关系受到威胁,阶级关系趋于紧张。威胁马来西亚政治稳定的不是族群之间的差距,而是族群内部、尤其是马来人内部差距或者阶级之间的差距。马来西亚的决策者拒不承认这一基本事实,始终坚持以“马来人优先”为基本原则的族群政策,使各个族群没有法律上的公平地位。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公平基础,马来西亚的公平发展战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认为,给予各个族群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因素,进而建立起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多元族群发展中国家缓解其分配不合理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措施。这些国家的政府,不能仅仅服务于统治集团或统治族群的利益,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利益集团或族群的利益,如此才能维持社会制度的顺利运转,保证公平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