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经济学理论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定 价:¥40.00

作 者: 保建云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经济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1783885 出版时间: 2008-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251 pages 字数:  

内容简介

  《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为背景,以相关文献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以主权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中国与亚洲转型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为经验证据,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际区域合作形成与演变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从比较优势与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研究国际区域合作的动力与基础。以中国和周边的蒙古国、哈萨克斯坦、老挝的国际区域合作为实证依据,从理论角度分析国际区域合作的地缘优势与邻国效应。以中国和朝鲜、越南、老挝等周边转型国家的国际区域合作为实证依据分析国际区域合作中的模仿学习效应。以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和俄罗斯五国为实证分析,研究国际区域合作中利益冲突、风险控制与制度创新问题。以中国和东盟地区国家之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实证依据,分析国际区域合作中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论述国际区域合作经济学分析的概念基础与现实背景,进而对国际区域合作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评价,据此从条件、机制与模式选择角度对国际区域合作进行理论解释,最后介绍《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的分析框架与主要内容。国际区域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者地区在跨国界的经济地域或者特定经济地域进行经济分工与经济交易活动的总称。协调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周边经济转型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是中国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重要环节。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亚洲转型国家的区域合作特征与模式,能够揭示国际区域合作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虽然对国际区域一体化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较为丰富,但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对国际区域合作进行专门的系统性研究的中文与英文文献都相对较少,且大多数研究文献关注发达国家间区域合作特别是欧盟国家间区域合作。国际区域合作是在一定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具有内在的运行与演变机制,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国际区域合作的条件变迁、机制演化与模式选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显示出某些共有的特征与规律。国际区域合作的形成、演化与发展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安排形式与规则体系进行的,具有内在的运行机制,这就是国际区域合作机制。政府推动与市场力量促进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两种基本模式。第二章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区域合作中的跨国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与禀赋优势。可以把自由产品以外的经济产品区分为国家自用产品、跨国公共产品与跨国俱乐部产品三种类型。国家自用产品主要由本国生产和提供,跨国公共产品则需要由世界各国联合提供。跨国俱乐部产品则需要由多国联合提供;跨国公共产品与跨国俱乐部产品总量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比例会不断提高,其有效供给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跨国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国家之间商品贸易与要素流动的基础,国家经济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到该国参与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和政策,大国关系直接对国际区域合作的模式与绩效产生影响。如何随禀赋优势的动态演化不断调整国际区域合作模式,直接关系到国际区域合作参与者的利益与资源配置效率。禀赋优势的动态演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资源的国际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供给的非均衡性差异、参与国家经济增长差异、时间长短、参与国家数量及其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是影响禀赋优势动态演化的关键因素。长期而言,中亚五国的资源禀赋优势会逐渐丧失,如何在资源禀赋优势改变的情况下保持与深化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区域合作关系,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同面临的任务。第三章在国际贸易纯理论论争文献评析的基础上,构建技术进步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国际贸易均衡模型,分析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要素和产品相对供求与均衡相对价格对国际贸易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进而分析国际区域合作的动力与风险。新贸易与新兴古典贸易论者试图否定或者推翻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分析框架仍面临理论与实证困难,但必须改进与扩展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某些分析方法以适应动态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结构调整的影响。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要素密集度逆转和产品与要素相对价格调整,最终导致国际贸易均衡变动。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不能忽略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国际贸易影响效应。东北亚地区各国国内利益冲突可以外溢到本地区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国内的利益冲突也可能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形成错综复杂的跨国利益冲突和博弈关系,推动着本地区经济格局的调整与演变。东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本地区各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也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东北亚各国应防止跨国利益冲突对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不利影响,推进本地区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民主化,构建公平合理、和谐有序的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合作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但也面临着风险。第四章在文献概览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从效率和福利的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增长国际外部性影响效应及内部化问题,进而分析国际区域合作的目标与机制问题。一国经济活动负外部性可能降低本国承担的经济活动成本,使得该国经济增长规模超出国际社会最优经济活动规模,造成资源过度利用和国际社会整体效率和福利损失。一国宏观经济增长正外部性可能降低该国经济活动的收益并抑制该国扩大经济活动规模的积极性,造成资源闲置和国际社会总供给不足及整体效率和福利损失。外部性内部化可能提高国际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和效率,促进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防止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构建公平和谐和富有效率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国家经济活动外部性内部化的关键。中国和东盟都是成长较快、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大规模经济体系,发展双边经贸关系不仅具有地缘和区位优势,还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双边贸易发展带动了双边和多边投资和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使双方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的不断深化,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推动着整个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和对比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双边与多边区域合作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国际化环境。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为两国间的区域合作创造了条件和机会。第五章在文献概览的基础上构建邻国效应模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以中国和俄罗斯、蒙古国之间的跨国区域合作为例,分析邻国效应、地缘优势、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互补性对国际区域合作的影响效应。地缘优势与资源禀赋互补性直接影响到国际区域合作的规模与层次。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地区既可以获得利益,也必须支付成本,当一个国家退出国际区域合作的损失和成本不断上升时,就会形成国际区域合作的自我强化与自我深化机制。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亚欧大陆上彼此相邻的主要大国,两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在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互补性,在人口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互补性则更为明显。蒙古国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内陆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俄两大邻国的影响,邻国效应较为明显,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阶段,随着邻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计划经济时期,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相对稳定性的影响,蒙古国经济运行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波动程度相对较低,但经济转型阶段,蒙古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增加,甚至出现多年的经济负增长,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强。加强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双边经贸关系有利于蒙古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中俄两国经济对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比重较低,俄罗斯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虽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但波动性较大,且在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相互之间的投资有待进一步发展,两国区域合作具有多方面比较优势,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第六章在文献综述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经济转型、模仿学习与国际区域合作问题。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可能作为任何经济转型国家的唯一目标选择与参考标准,转型国家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对经济转型具有积极效应,后转型国家能够从先转型国家学习到丰富的经济转型知识,中国的经济转型经验对其他经济转型产生了模仿学习效应。中国和越南作为亚洲人口规模最大的两个经济转型国家,虽然都选择了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但越南选择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的同时,选择具有激进式特点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经济增长绩效还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成熟程度,中国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经济转型时期,越南的相对经济规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相对稳定。一个重要原因是越南学习了中国成功的经济转型经验。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但这种比较优势具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越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会逐渐趋于缩小。独立以来中亚各国经济增长绩效并不明显,在整个亚洲经济中的比重和影响保持相对稳定,对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目前处于恢复和上升阶段。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增长绩效在大多数年份优于中亚五国的多数国家,双边区域合作表现出不平衡性、波动性和风险性特征,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变化也对双边区域合作产生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区域合作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作者简介

  保建云,男,汉族,1970年生于云南省陆良县.经济学博士(2001),理论经济学出站博士后(2003),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经济学系Erasmus Mundus访问学者(2006.10-2007.1)。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世界经济专业硕士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转型与区域发展、国际经济学、丙方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200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博士后出站后进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从事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经济学系做“国际经济学与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项目的Erasmus Mundus访问学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亚洲基金项目与中国人民大学“985”自由探索项目各1项。已出版《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中国经验及其理论解释》(2005)、《知识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开发、经营与管理》(1999)、《企业速度》(2000,与徐梅博士合著)、《会展经济》(2000,与徐梅博士合著)等4部学术著作。在《经济学动态》、《经济评论》、《世界经济研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为研究生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国际经济学》和《中级金融学》四门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现代经济学概论》、《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等多门课程。曾获四川大学优秀博士生宝钢教育奖(1999)、四川大学优秀博士生一等奖(2000)、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奖(2002)。

图书目录

分析的背景、文献与内容
  1.1  概念基础与分析背景
  1.2  文献回顾与评析
  1.3  理论解释:条件、机制与模式
  1.4  分析框架与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际区域合作的设施基础与条件:国际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与禀赋优势
  2.1  国际区域合作的基础
    2.1.1  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性
    2.1.2  现有研究文献进展及存在的不足
    2.1.3  国家自用产品、跨国公共产品与跨国俱乐部产品:定义与解释
    2.1.4  跨国公共产品与跨国俱乐部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分析
    2.1.5  评述性结论
  2.2  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均衡:理论模型及其解释
    2.2.1  引言
    2.2.2  国际公共产品供求均衡:两国模型
    2.2.3  国际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多国模型
    2.2.4  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与国际资本市场均衡:大国模型与小国模型
    2.2.5  结论
  2.3  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禀赋优势演化与合作模式选择:中国与中亚五国
    2.3.1  引言
    2.3.2  国际区域合作中的地理区位与跨国公共品供给比较优势
    2.3.3  国际区域合作中资源禀赋优势动态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2.3.4  国际区域合作中禀赋优势演化对区域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
    2.3.5  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合作中资源禀赋优势与区域合作模式选择
    2.3.6  评述性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区域合作的动力与风险:要素密集度逆转与国际贸易结构调整
  3.1  技术进步、要素密集度逆转与国际贸易结构调整
    3.1.1  引言
    3.1.2  国际贸易纯理论论争文献概览
    3.1.3  相对价格与要素密集度逆转:一个国际贸易均衡模型
    3.1.4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结构调整
    3.1.5  结论
  3.2  跨国利益冲突与国际区域合作:东北亚六国的经验证据
    3.2.1  引言
    3.2.2  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演变的微观动因
    3.2.3  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演变中的宏观利益冲突
    3.2.4  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演变中的跨国利益协调
    3.2.5  东北亚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条件与面临的问题
    3.2.6  结论
  3.3  国际贸易与国际区域合作:中亚五国
    3.3.1  引言
    3.3.2  中亚五国的经济规模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3.3.3  中亚五国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3.3.4  中亚五国进口贸易比较分析
    3.3.5  评述性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区域合作的目标与机制:国民经济增长国际外部性内部化
  4.1  国家经济增长国际外部性影响效应及其内生化
    4.1.1  引言
    4.1.2  文献概览
    4.1.3  理论模型:国民经济增长国际外部性及其理论解释
    4.1.4  国民经济增长的国际边际外部性成本及其变化
    4.1.5  国民经济增长国际外部性影响的效率与福利分析
    4.1.6  结论
  4.2  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国际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
    4.2.1  引言
    4.2.2  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增长特点与比较优势分析
    4.2.3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比较分析
    4.2.4  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发展特点与比较优势
    4.2.5  结论与政策选择
  4.3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区域合作:中国与俄罗斯
    4.3.1  引言
    4.3.2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增长比较分析
    4.3.3  转型期中国与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分析
    4.3.4  评述性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禀赋、地缘优势与邻国效应
  5.1  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禀赋与地缘优势
    5.1.1  引言
    5.1.2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缘优势与互补性
    5.1.3  理论模型:基于地缘优势与互补性的国际区域合作
  5.2  国际区域合作中的邻国效应
    5.2.1  邻国效应及内陆国家经济增长的外部约束:理论模型
    5.2.2  邻国对蒙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数据与文献
    5.2.3  邻国效应与蒙古国经济增长波动:经验证据
    5.2.4  结论与建议
  5.3  相互投资与国际区域合作:来自中国与俄罗斯的经验证据
    5.3.1  引言
    5.3.2  中国与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
    5.3.3  中国与俄罗斯相互投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特点分析
    5.3.4  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5.3.5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转型、模仿学习与国际区域合作
  6.1  经济转型与模仿学习效应:理论解释
    6.1.1  引言
    6.1.2  模仿学习与经济转型:一个理论模型
    6.1.3  讨论
  6.2  转型国家之间的增长比较:中国与越南
    6.2.1  渐进式经济转型中的激进式政策选择:越南革新开放研究文献综述
    6.2.2  经济转型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比较:中国与越南
  6.3  转型国家之间的国际区域合作:中国与中亚五国
    6.3.1  引言
    6.3.2  中亚五国经济增长差异及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6.3.3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分析
    6.3.4  人口因素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6.3.5  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政策选择
  6.4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