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立高校“转制”已成为全球教育民营化浪潮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近年来,我国已涌现出一批公立高校“转制”的典型个案,如浙江万里学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多种形式的“转制”高校,但存在的问题较多,也较敏感。有关我国公立高校“转制”的实践先于理论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国内有些学者尽管提出了这一命题,但深入系统研究的并不多。基于“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的根本认识,本书从分析公立高校“转制”的历史背景入手,详细剖析了国内外公立高校“转制”的若干个案,探讨了我国部分公立高校“转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并就我国部分公立高校“转制”的路径选择、制度安排及风险防范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分析了公立高校“转制”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公共部门治理逐步出现巨大变革,变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核心观点是将市场机制逐步引入公共部门,实施的主要方略是民营化。教育作为传统的公共部门的一个治理领域,民营化已成为其变革的世界性潮流。本书首先在这一世界公共部门治理变革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了教育民营化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梳理了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民营化的主要路径。笔者认为,公立高校“转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层面上的重大变革,对部分公立高校实施“转制”,极可能是未来我国一种新的办学走向。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了公立高校“转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并着重就国内及亚太地区其他国家8所公立高校“转制”个案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本书从现代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竞争理论以及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共存关系理论层面分析了公立高校“转制”的理论依据;从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以及多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的实践层面分析了公立高校“转制”的现实依据。笔者认为,对我国部分公立高校进行“转制”的动因在于:提高公立高校的办学效率和质量,丰富公立高校的办学形式,形成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良性竞争的基本格局。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探讨了公立高校“转制”的路径选择、制度安排及风险防范等问题。笔者认为,公立高校“转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要科学划定范围和限度,稳步推进公立高校的“转制”;以竞争、选择的精神探索多样化的“转制”形式;政府应强化对“转制”高校的管理,以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明确公立高校“转制”的类型,划分营利性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明晰规范“转制”高校的产权,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积极吸纳社会资本介入“转制”高校,加大经费筹措力度,切实保证部分公立高校的“转制”健康有序地进行,使“转制”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书最后探讨了我国部分公立高校“转制”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防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