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和谐社会的文化视野

和谐社会的文化视野

和谐社会的文化视野

定 价:¥17.00

作 者: 魏运才、高利民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0136516 出版时间: 2007-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字数:  

内容简介

  我们研究和谐社会理论,目的在于把和谐社会建设看做一个社会生态系统过程,从中揭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寻找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化机制。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文化视野的研究,不仅在宏观上着重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内涵的全面阐述,在微观上科学总结和勾画了实现各基本特征的理论设计、政策措施及其治理技术;而且从思想文化价值角度研究了中华文化追求社会和谐理想的思想渊源,指出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价值基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又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顺利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要求,对传统的和谐思想进行认真的挖掘,以促进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智慧;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创新发展思路,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治理技术。

作者简介

  魏运才,男,1957年出生,山东省滕州市人,山东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曾先后主持《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模式及其教学创新》、《教育和谐的文化视野及其环境建设》等多项省、市、院级科研和教学研究课题。主要成果:《素质教育概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论》著作及《从传统到现代教育观念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校园文化与学校形象工程》、《素质教育及其教学评价》、《素质教育与课程结构》、《体验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校园文明建设的文化底蕴》等学术论文30余篇。高利民,男,1964年出生,山东省滕州市人,在读硕士。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公路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科研、管理、施工工作。现任山东省枣庄市公路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职称、总工程师职务。主要成果:《公路美学的分析与探讨》著作及专业论文10余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深厚文化积淀
第一节 中国古代人学理论及其内涵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三节 人学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创新运用
第二章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坚实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和合精神
第二节 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三节 关于和合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第三章 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传统的强力理论支撑
第一节 吸收和利用中国伦理纲常文化的积极成果
第二节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传统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五章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第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
要求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的引领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七章 环境和谐的新伦理观念
第一节 我国环境和谐建设面临的压力
第二节 尊重自然,善待环境
第三节 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 制度和谐的人文价值取向
第一节 和谐社会人的发展与制度建设
第二节 和谐社会的制度构建
第三节 社会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第九章 教育和谐发展的持续支持
第一节 制约教育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第二节 转变教育观念
第三节 教育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