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明确提出,每年要招募高校毕业生,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2006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提出“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三支一扶”对于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而言,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开启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破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局,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发展看,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广阔天地这一举措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农村的干部队伍建设需要高学历村官。培养一支真正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相对而言,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头脑灵活、思想解放,培养成为村干部后,必然会给村班子带来新的精神面貌,对现有村干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整体素质的优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学历村官。农村的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是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层次较低,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村民掌握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提高他们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往往涉及多种行业和领域,相较而言,在分析问题的广度、把握机会的敏感性等方面要高于普通村民,更容易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