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经济学理论基于循环经济思维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模式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思维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模式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思维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模式研究

定 价:¥17.00

作 者: 茶娜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11152999 出版时间: 2007-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字数:  

内容简介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内蒙古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一类特征鲜明的群体-33个牧业旗县地区,凭借许多独特的草地、矿产、能源等资源优势,成为21世纪推动内蒙古工业化进程中新的增长亮点。但是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以发展自身为目的,盲目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实施单一的资源开发导向型战略,忽视民族发展和生态环境多样化的特点。其发展模式仍是基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即在传统的工业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境内的自然资源无序开采,利用落后的机器设备进行产品的低附加值加工,这些利益的获得都是建立在以资源外流、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结果导致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大量水土的流失,资源的浪费、外流,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的恶化。因此,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如何进行协调,是摆在牧业旗县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同时,对于牧业旗县工业化理论的研究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要求,也是对民族工业化理论的补充。牧业旗县的发展对民族地区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必要对牧业旗县的科学发展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

作者简介

  茶娜,蒙古族,1968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7年7月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是草原生态经济学。在从事民族地区,特别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先后参加过国家级研究基金课题3项,自治区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2项。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价值取向——“共同看待问题方式”的改变
1.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1.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1.1.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1.5 牧业旗县发展的反思
1.2 基本问题
1.2.1 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1.2.2 牧业旗县地区是否需要工业化
1.2.3 牧业旗县地区如何发展工业化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牧业旗县新型工业化理论探讨
1.3.2 现实意义——牧业旗县经济发展的需要
1.4 研究现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现状
1.4.2 方法选择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传统工业化理论综述
2.1.1 工业化的含义
2.1.2 工业化的模式
2.1.3 工业化发展阶段基本判断
2.1.4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2.2 中围工业化理论研究
2.2.1 工业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2.2.2 新型工业化理论
2.2.3 民族地区工业化理论研究
2.3 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途径——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2.3.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2.3.2 可持续发展观下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变
2.3.3 循环经济理论
2.3.4 循环经济研究热点、分歧和趋势
2.3.5 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评价与意义
2.4 内蒙古牧业旗县工业化理论概念模型
2.4.1 概念模型(如图2—2)
2.4.2 概念模型描述

第3章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自然资源概况评述
3.1.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评价
3.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定量聚类分析
3.2.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聚类分析方法选择
3.2.2 研究分析的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2.3 牧业旗县综合分类的指标体系确定
3.2.4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聚类分析过程
3.3 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分类特征分析
3.3.1 生态资源环境特征分析
3.3.2 牧业旗县经济特征分析
3.3.3 牧业旗县社会发展特征分析
3.4 内蒙古牧业旗县总体评价

第4章 内蒙古牧业旗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潜力分析
4.1 内蒙古牧业旗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环境优势
4.1.1 全球经济发展环境
4.1.2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
4.2 牧业旗县区域工业化体系存在的共同问题
4.2.1 工业结构的雷同性
4.2.2 生态保护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
4.2.3 工业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基础薄弱
4.2.4 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制约工业发展后劲
4.3 内蒙古牧业旗县产业结构特征分类描述
4.3.1 定量描述方法选择
4.3.2 五类旗县总体比较
4.4 第一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
4.4.1 发展的困境
4.4.2 发展的基础
4.4.3 发展的潜力
4.5 第二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
4.5.1 发展的困境
4.5.2 发展的基础
4.5.3 发展的潜力
4.6 第三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以鄂托克旗为例
4.6.1 鄂托克工业化格局的形成
4.6.2 鄂托克工业化发展的困境
4.6.3 发展潜力
4.7 第四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
4.7.1 发展的困境
4.7.2 发展的基础
4.7.3 发展的潜力
4.8 第五类旗县发展潜力分析
4.8.1 发展的困境
4.8.2 发展的基础
4.8.3 发展的潜力

第5章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的互动机理分析
5.1 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
5.1.1 牧业旗县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组成
5.1.2 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5.2 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下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分析
5.2.1 牧业旗县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失衡
5.2.2 牧业旗县地区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表现
5.2.3 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失衡的原因分析
5.3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5.3.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理论基础
5.3.2 牧区工业化发展的现实性意义
5.4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与草原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5.4.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
5.4.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于可持续发展
5.4.3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循环经济是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唯一选择
5.5 循环经济在牧区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华能伊敏煤电公司
5.5.1 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的自然情况
5.5.2 伊敏煤电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具有典型的循环经济特征和优势
5.5.3 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煤电生产效益
5.5.4 注重环保,努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
5.5.5 伊敏公司的前景
5.6 主要结论
5.6.1 没有经济发展的草原生态的不可持续性
5.6.2 没有生态保护的牧区经济的不可持续性
5.6.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于可持续发展
5.6.4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循环经济是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唯一选择

第6章 内蒙古自治区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区域循环经济框架设计
6.1 牧业旗县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6.1.1 基本原则
6.1.2 总体思路
6.1.3 设计区域循环经济框架步骤
6.2 牧业旗县三种产业循环经济系统的框架设计
6.2.1 畜牧业循环系统
6.2.2 工业循环系统
6.2.3 第三产业循环系统
6.3 三种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模式设计
6.3.1 以工业带动牧业旗县循环经济系统——以鄂托克旗为例
6.3.2 以畜牧业带动牧业旗县循环经济系统——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
6.3.3 以第三产业带动牧业旗县循环经济系统——以额济纳旗为例
6.3.4 小结

第7章 牧业旗县工业化循环经济系统的支撑体系建设
7.1 牧业旗县地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7.1.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人力资源现状
7.1.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措施
7.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中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7.2.1 构建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区域创新体系的意义
7.2.2 构建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7.3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中的信息化建设
7.3.1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7.3.2 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