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九三○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评审委员会,将文学奖首次颁发给一位美国作家,授奖的理由是“由于他的描述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性格的才能”。
……
《大街》对我国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远在1934年,译坛前辈伍光建先生就推出过英汉对照的《大街》节译本(商务印书馆版,约三万字)。上世纪40年代中期坊间又印过一些不堪卒读的节译本,随后我在大学里读到原著,不时被它的精彩篇章深深吸引住,当时就有过把它全部移译过来的念头。建国后忙于其他译述,无暇顾及,迨至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夙愿才得以实现。拙译历时三载有余,于1983年初首版问世后,承著名英美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孙梁(纪廉)教授撰文《各领风骚后来居上:评辛克莱.路易斯“大街”新旧译本》共两篇(详见《孙梁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予以评论,本人深为感激。纪廉兄虽已作古,但一代又一代读者将从他的华章中不断汲取智慧与灵感。
“大街”,若按我国江南旧俗,通称“老街”,在美华人往往直接译成“主街”。近年来,我偕夫人访美期间,经常往来于“最繁忙的东北走廊”,即华府巴尔的摩费城纽约波士顿之间,所到之处,不管是波城近郊华盛顿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列克星敦,或是康州首府哈特福德,或是美京华府旧邑乔治城,照例都见得到有一条像模像样的“主街”。在乔治城至今保留着原来的石子街,老街风貌及人文景观,历历呈现在眼前。总之,“大街”不管在天南海北,都是令人缅怀历史沧桑、探索文化渊源,以及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轨迹,其底蕴可谓深远之至。“大街”本身就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似乎已成为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路易斯在美国文学中开风气之先,写了(《大街》,由此赢得蜚声国际的殊荣。没承望“Mainstreet”一词,已被收入英美权威性各大英语词典中,成为以保守、狭隘的乡土观念与实利主义为特征的小城镇意识形态的代名词。除此以外,《大街》还具有从民俗学、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尚待开挖的价值。不消说,((大街》和《巴比特》(拙译已收入漓江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与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以及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之所以屡被列入美国主国以来为数不多的传世经典著作,原因也就在这里。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翻译家
浩庆舱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