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媒介素养引论

媒介素养引论

媒介素养引论

定 价:¥28.00

作 者: 单晓红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求是书系·传播学
标 签: 出版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8056847 出版时间: 2008-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字数:  

内容简介

  今天的我们,被各种媒介包围着,特别是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更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子媒介的普及,宣告了以单一的印刷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宣告着我们身处一个“读图时代”和“影像时代”,而且身处一个全方位传播、多媒体介质、流动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时代。如今的社会状况,已经与上世纪初的媒介环境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媒介素养概念,却对今日身处复杂多元的媒介环境中的现代人,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于1933年发表了《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目的是在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时隔八十多年,如何认识与看待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学界已经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判断。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进步的过程——由最初的精英主义立场所提出的单纯的抵抗防疫阶段,到六十年代以后开始的文化多元化认识与实践;从重视独立批判能力的培养,到认识到媒介素养更应该是一种赋予民众传播能力与权力的阶段,提倡加强全民对媒介的使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日趋完善、更加全面的道路。媒介素养概念是在九十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国内的学界接受的,这样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的传播学理论一直延续美国传统,热衷于研究传播的效果等具有实用功能的环节,对欧洲的批判学派的研究一直未能形成气候,这一状况在九十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国情中,媒介一直属于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舶来品的媒介素养及其批判性的概念实质,似乎多有适应不良的“先天疾病”。由于这样的双重背景,媒介素养长期未能在传播学研究的主流领域获得应有的关注。

作者简介

暂缺《媒介素养引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媒介合影:七个成员的讲述.
一、报纸——当之无愧的“老大”
(一)报纸的简史
(二)报纸的种类
(三)报纸的版面构成元素
(四)报纸的“轶事”
(五)报纸统治世界
二、杂志——知心可亲的“大哥”
(一)杂志的简史
(二)杂志的种类
(三)杂志的“轶事”
(四)杂志的影响力
三、广播——能言善辩的“大姐”
(一)广播的简史
(二)广播电台和广播节目的类型
(三)广播的传播手段
(四)广播的“轶事”
(五)广播的特质
四、电视——贴心善变的“新宠儿”
(一)电视的简史
(二)电视和电视节目的类型
(三)电视的传播手段
(四)电视的“轶事”
(五)电视的影响力
五、电影——风情万种的“女子”
(一)电影的简史
(二)电影的技术发展
(三)电影的基本表达手段
(四)电影的“轶事”
(五)电影的影响力
六、互联网——年少轻狂的“内弟”
(一)互联网的简史
(二)计算机媒介的基本功能和网站基本形式
(三)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及提供的服务
(四)互联网的“轶事”
(五)互联网的影响力
七、手机——人见人爱的“小妹”
(一)手机的简史:
(二)手机类型和手机媒体的基本形式
(三)手机是具有潜质的个性化媒体
(四)手机发展“轶事”
(五)手机的影响力
第二章 媒介生产:大千世界的新闻书写
一、真相与假象的博弈
(一)新闻:对真相急切而绝望的探索
(二)假新闻:潘多拉的魔盒
二、新闻生产的流水线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采访
(二)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新闻写作
(三)苛刻的把关,完美的加工——新闻编辑
(四)从资讯供应商到观点供应商——新闻评论
(五)传播造就影响力——新闻发布
三、新闻策划赢天下一
(一)什么是新闻策划
(二)媒介定位策划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五)编辑策划
第三章 媒介解析:传媒影响力的来源
第四章 媒介反思:几个隐痛的揭露
第五章 媒介呈现:不同角色的透视
第六章 媒介能力:日常行为的选择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