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中国经济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

定 价:¥19.00

作 者: 吕洁华
出版社: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10769136 出版时间: 2006-07-01 包装: 精装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字数:  

内容简介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对中国经济成分进行了理论划分,准确界定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内涵,并系统地阐述了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此分析得出我国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统计核算的宏观环境与自身存在的难点,指出非国有经济统计的关键是统计调查方法与增加值核算方法的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如何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论述了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界定了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范围,提出反映非国有经济单位基本情况及经营活动的两大指标体系;设计了非国有经济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的调查体系,形成了健全机构、完善机制、科学分类、归口管理、统一安排、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工商、税务、民政部门协同统计部门的工作程序。《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构建了非国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详细论述了非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具体方法,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殊性,逐一阐明各行业增加值差异、核算原则、核算方法以及资料来源等,保证了非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科学性、权威性。《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界定了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全面剖析了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不真实的成因。论述了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监控的重要性。建立了完整、规范的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体系与保障,最后提出发展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展望。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及广大社会群体的大力支持。希望《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的研究有助于非国有经济调查方法与核算方法的完善,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

暂缺《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1.2 我国经济成分分类规范
1.2.1 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
1.2.2 我国经济成分分类标准
1.3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界定
1.3.1 国有经济的内涵
1.3.2 非国有经济的内涵
1.4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重要意义
1.4.1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1.4.2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1.4.3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1.4.4 完善非国有经济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5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
1.5.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2.1.1 普查
2.1.2 统计报表
2.1.3 抽样调查
2.2 增加值理论基础
2.2.1 统计制度中的增加值
2.2.2 会计制度中的增值额
2.2.3 税收制度中的增值额
2.2.4 增加值与增值额的关系
3 我国非国有经济的总体与结构布局特征
3.1 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
3.1.1 总量迅速增长且质量大幅度提升
3.1.2 非国有经济构成国民经济主体
3.2 非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分类
3.2.1 非国有经济行业分布分类多元化
3.2.2 非国有经济规模结构水平较低
3.2.3 非国有经济的产出结构存在差异
3.2.4 非国有经济的投入结构中,外商、股份制经济的比例最大
3.2.5 非国有经济地域分布城乡化特征
3.2.6 规模以上非国有经济工业企业居重要地位
3.2.7 非国有经济的产权关系
3.2.8 非国有经济的市场进入
4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的难点
4.1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问题
4.1.1 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呈拉大趋势
4.1.2 政出多门,宏观管理机制不健全
4.1.3 政策不公平,待遇不平等
4.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4.2.1 现行统计分类标准不适应非国有经济统计的需要
……
5 非国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6 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7 非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计算方法
8 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与监控体系
9 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