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区域城市化的演进机制与组织模式

区域城市化的演进机制与组织模式

区域城市化的演进机制与组织模式

定 价:¥19.00

作 者: 胡彬 著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城乡规划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4201302 出版时间: 2008-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288 字数: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八章,主要由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两部分构成。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为全书提供分析的框架,包括概念的确立与关键性内容的理论内涵表述,涉及到区域城市化内涵的界定、区域城市化的演进机制与区域城市化的微观组织路径这三方面的内容。经验分析析作为其承接内容,在历史实证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实证命题。对中国区域城市化命题的实证分析主要从增长的地理效应、城乡结构转变效应、模式与一体化效应的案例比较等方面逐次展开。

作者简介

暂缺《区域城市化的演进机制与组织模式》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0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现状
0.2.1 理论争议与经验启示
0.2.2 关联研究内容的评价
0.2.3 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3.3 实践意义
0.3.4 政策意义
0.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5 研究方法
0.5.1 建立在理论框架基础之上的系统分析方法
0.5.2 经验性的历史实证与现状实证相结合
0.5.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0.5.4 先宏观后微观、先局部后整体的结构分析方法
0.6 创新及不足之处
0.6.1 分析视角的创新
0.6.2 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
0.6.3 观点的创新
0.7 不足与有待于深入研究的方面
1 城市化理论述评
1.1 结构转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二元经济的结构视角
1.1.1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回顾:从古典与新古典之争到相互调和
1.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元经济理论的新发展特点与趋势
1.1.3 简短评述
1.2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城市化观点
1.2.1 模型的基本架构
1.2.2 模型的城市化意义
1.3 建立在分工理论基础之上的城市化理论
1.3.1 基于第Ⅰ类聚集经济(生产聚集经济)的城市化理论
1.3.2 重点研究第Ⅱ类聚集经济:新兴古典的观点
1.3.3 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城市化理论比较与评述
1.4 城市经济学理论
1.4.1 传统城市经济学的观点
1.4.2 现代城市经济学观点:对城市内生增长动力的关注
1.4.3 简短述评
2 区域城市化的内涵与演进机制
2.1 区域城市化的理论渊源
2.1.1 中心地的市场功能
2.1.2 递增收益的连续空间
2.2 区域城市化的理论界定与内涵
2.2.1 区域的空间组织性与空间特征
2.2.2 专业化分工演进的空间形式及其利益
2.2.3 区域城市化及其发展模式的内涵
2.3 区域城市化的一般演进机制
2.3.1 区域空间的有限融合及对历史的依赖
2.3.2 城乡协调发展的市场交易机制及相关的制度安排
2.3.3 区域内部的聚集与产业专业化
2.3.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空间组织机制
2.4 区域城市化的微观组织路径
2.4.1 城市化区域维度的理论探讨
2.4.2 厂商组织与市场组织的区域城市化路径
2.5 小结
3 区域城市化模式的经验分析
3.1 区域城市化的模式异化与经济学分析
3.1.1 模型
3.1.2 城市化模式及相应的演变机制
3.1.3 模型评价与启示
3.2 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化模式的成因与经验分析
3.2.1 首位城市产生的若干诱因
3.2.2 经验分析结果
3.3 中国区域城市化模式分析中待研究的命题
4 地理与发展:城市化模式的区域分异
4.1 中国工业化的地理推进特征及其城市化的阶段性表现
4.1.1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
4.1.2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区域差距变化的中国城市化历程
4.2 中国工业化的地理推进和城市化发展
4.2.1 工业化的地理推进特征与发展序列
4.2.2 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区域性影响
4.3 工业化“重心下沉”与区域城市化发展
4.3.1 工业化作用于区域城市化的阶段性机制
4.3.2 区域工业化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4.4 城镇化战略内生性的经济学分析
4.4.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经由政府规模扩大的城市供给途径
4.4.2 城市偏向政策(Urban Bias)的实施与对城市的制度性保护
4.5 工业的区域发展对城市化的地方性影响
4.5.1 国有工业布局及其对区域城市化的延续性影响
4.5.2 市场化改革与区域自我组织机能的释放
4.5.3 非农就业增长与中国的地区工业化差异
4.6 小结
5 城乡关系演变的区域差异与城市化影响因素
5.1 中国城乡二元关系演变的区域特点
5.1.1 城乡关系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
5.1.2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空间与时间演变特征
5.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区域分解:偏离份额法的运用
5.2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条件与城市化影响
5.2.1 户籍制度的松动与迁移人口对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动机
5.2.2 城市化的规模结构与两种均衡结果
5.2.3 劳动力流动的两阶段不对称性、异质性与城乡制度分割的收益分配
5.3 影响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其他因素
5.3.1 基础设施分布的区域不均衡
5.3.2 地方化知识拥有的多寡及农村区域为经济服务的制度创新倾向
5.3.3 城乡组织的不对称程度及边际组织创新的区域特征:对城镇经济及其可持续性的微观考察
6 中国城市化的区域模式与形成机制比较
6.1 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模式
6.1.1 以集体土地资本化为基础的城市化
6.1.2 依赖于农业产业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6.1.3 以产业区的“灵活多样化”为特点的城市化模式
6.1.4 集体行动的社会资本投资及专业镇的兴起
6.1.5 社会资本整体移植的异地型城市化模式:以“浙江村”的非正式城市化为例
6.2 模式比较与分析
6.2.1 中小企业组织模式及其对空间要素的内生性诉求
6.2.2 城市化对“企业化”社区与社会资本的依赖性
6.2.3 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协调边界
6.2.4 对江浙专业型城镇化形成共性的经济学解释
7 城市体系演变中的城市化区域扩展模式
7.1 城市体系演变作用于区域城市化的相关机制
7.1.1 城市体系的组织机能与服务关联机制
7.1.2 组织跨越与系统演进
7.1.3 产业融合的空间效应
7.2 城市体系中城市化的区域扩展途径与效应
7.2.1 在贸易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区域内聚集、扩散与再聚集
7.2.2 三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城乡关系的区域转变
7.2.3 “同城效应”与城市功能专业化
7.2.4 信息一体化对中心外围模式的影响
7.3 城市化的区域分布与人口集中程度
7.3.1 产业的区域流动与城市体系的内生变动
7.3.2 首位城市人口集中度比较
7.4 案例分析与比较
7.4.1 珠江三角洲中心外依式外围区域城市化模式
7.4.2 长江三角洲区域以城市集群为特征的区域城市化模式
7.4.3 小结: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城市化模式的比较
8 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8.1 对区域城市化政策实施的认识前提
8.1.1 宏观视角的认识:关于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
8.1.2 中观视角的认识:关于城市化的形式差异问题
8.1.3 微观视角的认识:关于如何激发区位优势的问题
8.2 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8.2.1 以城市区域为出发点,以城市分工和区域合作为依托推动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8.2.2 因地制宜采取侧重点各异的区域城市化模式
8.2.3 重点增强城市区域化发展中的城乡协调关系
8.2.4 打破城市市场分割的现状,改革不合理的城市行政层级制度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