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政治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定 价:¥30.00

作 者: 冯志亮 桂玉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15060395 出版时间: 2007-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414 字数:  

内容简介

  《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特别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知识,挖掘了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资源,分析了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立足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实际,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尽管《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对于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对推动我省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教育广大职工和青年学生是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

暂缺《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及启示
一、我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
(一)追求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华文化的深层底蕴
(二)先秦时期治国理念的争论及启示
(三)孔子的道德观及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四)老子的和谐治国方略
(五)墨子对古代和谐社会的构想
(六)董仲舒的“和谐社会”蓝图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原則
(三)罗伯特·欧文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四)几点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思想
(一)彻底的自然主义:马克思主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标尺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內核
(三)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样态
(四)社会矛盾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范畴的辨证法基础
(五)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方法: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的全面性: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基础
(七)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使和谐社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
(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取向
四、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
(一)反封建等级和宗法制度,主张人与人平等
(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的不利局面
(三)协调好“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五)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使社会充满活力
(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五、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
(一)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三)邓小平对“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追求
(四)邓小平对“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的开创
(五)邓小平对“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探索
第二编 和谐社会思想的时代内涵及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
(一)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党的执政能力
(二)科学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民主法治
(二)公平正义
(三)诚信友爱
(四)充满活力
(五)安定有序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和谐社会的四个维度
(一)人与人的和谐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的和谐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五)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多视角分析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视角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学视角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学视角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视角
六、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形态理论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整体把握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统一”思想的深刻表达
(四)构建和谐社会是群众史观的现实应用
(五)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要求
(六)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题中之义
七、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时期
(二)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
(三)社会分化负面效应凸显
第三编 转型期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一、和谐社会相关概念及知识
(一)社会结构
(二)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
(三)和谐社会
(四)和谐社会的标准
(五)和谐社会的机制
(六)社会运行
(七)社会秩序
(八)社会秩序的类型
(九)社会秩序的维护
(十)社会分层
(十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
(十二)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
二、转型期我国社会结构
(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
(二)新时期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
(三)贫富悬殊与两极社会
(四)阶层与城乡关系
三、实现我国社会和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三大社会矛盾
(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日益扩大的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差距
(一)我国收入差距状况
(二)贫富之间的矛盾冲突
五、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二)人口问题
六、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在贸易等问题上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不公平待遇
(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国际政治挑战——中国威胁
第四编 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与途径
一、坚持“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二)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治文明,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走文明发展道路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一)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方法论意义
(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三)抢抓机遇,稳步推进
(四)坚持群众观点,实践党的宗旨
(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六)立足基层,统揽大局
(七)探索理论,求真务实
(八)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党整合社会的现实选择
(一)社会整合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
(二)社会整合能力是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力
(三)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的现实选择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保持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构建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可持续社会主义打下可靠的基础
(三)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六、社会利益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社会整合的核心是社会利益的整合
(二)社会利益整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七、法治和德治并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一)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和功能,使得二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石
(二)法治和德治的辩证统一,使得二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
(三)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表明,构建和谐社会须法治和德治并举
(四)把依法治国落实到社会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社会的有序
(五)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实现社会的安定
(六)实现社会整合的道德途径
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网
(一)社会保障内涵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立足国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九、健全社会运行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一)用制度安排构建和谐社会
(二)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构建良性运行机制
十、教育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教育
(二)教育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教育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四)在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利益调整中维护教育公平
(五)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
十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二、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法途径及其启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国际经验
(二)几点启示
参考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