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的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境内,是一处距今7300多年前的单一的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中心面积12000平方米左右。遗址1985年发现,至1992年先后三次发掘375平方米,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文化遗物和丰富的动物骨骼,还发现了600多件陶器刻划符号。双墩遗址具有典型的自身文化特征,陶器以四錾平底罐形釜和钵形釜、矮圈足或假圈足饼底碗、矮喇叭座豆、鸟首或牛鼻形耳系罐、底腹均有箅孔的甑及祖形支架等为组合,这些区别于其他诸文化的器物群,特别是遗址中发现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象形、几何及其他各种单体重体、组合体类型的陶器刻划符号,使双墩遗址形成了独特而新颖的文化面貌,被命名为“双墩文化”。双墩遗址的发掘,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研究树立了标尺,填补了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建立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框架和淮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双墩遗址发现了我国目前年代较早、数量最多的陶器刻划符号,这套形、意结构的记事符号,对深入研究探讨双墩文化时期的历史状况,探讨其在中国文字起源和在汉字的形成、发展中所起到的借鉴及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双墩遗址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群骨骼,经过鉴定有软体动物及鱼、鸟、爬行和哺乳类动物50多个种类。这个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淮河流域的气候、生态环境、人与动物的生存关系及社会经济形态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报告对考古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动物学、陶瓷学及淮河流域文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