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间词话》1908年首次公开发表至今,已恰好是100周年。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人间词话》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在文字数量上已远远超出只有了了数千字的《人间词话》本身。如果有好事者对此作一统计对比,想来一定会给人以震撼、惊愕的戏剧效果,这倒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人间词话》的精深与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有关《人间词话》的研究仍然会继续下去,仍然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在这样的进程中,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具备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了解之同情”。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一文中,陈寅恪曾这样写道:“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了解,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先生这里谈的是“哲学史”,谈的是“古人”,但是揭示的却是一个后学必须遵守的学术通则,当然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人间词话》的研究与阅读。 本书依王幼安先生校订本为据,只是加入了滕本《人间词话新注》多出的13则,题为“人间词话删稿二”,附于王本“人间词话删稿”之后,故改王本“人间词话删稿”为“人间词话删稿一”。希望既能保持王本体例的严谨,又能给读者以相对完整的阅读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