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做的是一项晋唐海路佛教僧人传教活动的专题研究,通过解读、分析相关传世文献资料和少量其他资料,对晋唐时期往来于南海道的中、西佛教僧人及其宗教传播活动进行群体研究。书稿主体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晋唐五百年间往来于南海道的中、西僧人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和前后变化情况研究。比较中、西两个僧人群体传教活动之不同特点;分析来华西僧之国属构成及其特点;研究中国赴印求法僧留归存亡情况;分析中国求法僧之籍贯情况以及中土以外的求法僧人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南海道僧人与商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认为南海商人中存在一个佛教信众群体,其中既有一般的商贩,亦有海舶船主,这一白衣群体是僧人传教活动的主要资助者。同时,僧人也用自己特殊的知识技能为商人解决航海途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南海僧、商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第三部分,考察中国赴印求法僧梵语文学习活动背后的文化心理,即晋唐中国佛门的“边地意识”,作者认为:晋唐中国佛僧以印度为中心,以中国为边地的思想,是与中国古代士大夫完全相反的一种文化心理,是推动他 们西行求法并掀起梵语文学习热潮的内在动力之一。 第四部分,探讨由中国求法僧发起的梵语学习活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第五部分,具体分析求法僧赴印途中携带汉本佛典的原因、作用及其文化意义。第六部分,从经典传译的角度对整个海路佛僧的传教活动做一总体评述。作者认为:海路僧人之经典翻译情况看似杂乱无序,其实它曲折地反映了印度 ,佛教三藏的大致发展、演化轨迹;海路中、西两个僧人群体虽共同致力于佛典翻译,但相比较而言,中国求法僧之翻译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从整体来看,海路僧人在佛典律藏和密教典籍的引进和翻译方面有其特殊的贡献和作用。佛教人华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主体,海路僧人的活动则是佛教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南海道佛僧群体的活动,前人已做了较多研究,本篇书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前贤言之未及,或言之末详之处做了若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