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安全的概念及其特征
1.1.1 安全问题的产生
1.1.2 安全的概念及其属性
1.1.3 安全的基本特征
1.2 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1.2.1 安全科学的定义
1.2.2 国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1.2.3 我国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1.2.4 我国安全科学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发展展望
1.3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
1.3.1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
1.3.2 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
1.3.3 安全科学的学科分类
1.3.4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安全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事故致因理论
2.1 事故及其与安全的关系
2.1.1 事故的定义
2.1.2 事故的分类
2.1.3 事故的本质
2.1.4 安全与事故的关系
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1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2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3 亚当斯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4 其他的事故因果连锁论
2.3 能量意外释放论
2.3.1 能量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
2.3.2 能量意外释放预防原则
2.3.3 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
2.4 系统观点的事故致因理论
2.4.1 瑟利模型
2.4.2 安德森模型
2.5 其他理论
2.5.1 事故频发倾向论
2.5.2 变化一失误理论
2.5.3 两类危险源理论
2.6 事故预防
2.6.1 事故金字塔
2.6.2 事故预防的原则
第3章 安全系统原理
3.1 系统与系统工程
3.1.1 系统及其特性
3.1.2 系统工程及其理论基础
3.2 安全系统工程
3.2.1 安全系统及其特点
3.2.2 安全系统工程及其研究内容
3.2.3 安全系统工程与传统的技术安全
3.2.4 安全系统工程方法
3.3 安全系统工程基础
3.3.1 基本逻辑运算和逻辑函数
3.3.2 可靠性工程
第4章 安全生理与心理
4.1 安全生理
4.1.1 人的感知系统
4.1.2 人的运动系统
4.1.3 人的供能系统
4.2 安全心理
4.2.1 心理的实质
4.2.2 心理过程
4.2.3 个性心理
4.3 生理心理与安全
4.3.1 人机工程因素
4.3.2 心理因素
4.3.3 人体生物节律
4.3.4 疲劳及其预防
第5章 安全行为科学原理
5.1 概述
5.1.1 安全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5.1.2 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5.2 人的行为产生
5.2.1 人的本质
5.2.2 人的行为
5.2.3 需要、动机与行为
5.3 群体行为
5.3.1 群体及其分类
5.3.2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5.3.3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5.3.4 群体动力理论
5.4 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5.5 人的行为改变过程
5.5.1 人的行为改变过程
5.5.2 改变的周期
第6章 安全社会原理
6.1 安全文化
6.1.1 安全文化及其构成
6.1.2 企业安全文化
6.1.3 其他安全文化
6.2 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
6.2.1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
6.2.2 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
6.3 安全法规
6.3.1 法的基本概念
6.3.2 安全法规基础
6.4 我国安全法律法规
6.4.1 我国安全法律法规基本体系
6.4.2 与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有关的法规简介
第7章 安全经济原理
7.1 概述
7.1.1 安全与经济
7.1.2 安全经济学的特点
7.1.3 安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7.1.4 安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7.2 安全经济基本原理
7.2.1 安全产出分析
7.2.2 安全成本分析
7.2.3 安全效益分析
7.3 安全投资
7.3.1 影响安全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
7.3.2 安全投资的主要来源
7.4 企业安全经济管理
7.4.1 安全经济管理的特点
7.4.2 安全经济管理的分类
7.4.3 安全经济的强化手段
7.5 我国安全生产经费管理的法规及要求
7.5.1 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7.5.2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
7.5.3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