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古文献中亦称“黄瘅”,是指以面、目、皮肤色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它与西医学中的黄疸含义相同,包括西医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黄疸一病,首载于《内经》,称之为“黄瘅”。《伤寒论》、《金匮要略》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5种,并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自此之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和张仲景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逐步加深了对黄疸的认识,在理论上和治疗上不断求得发展,逐渐日臻完善。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一、《黄帝内经》:黄疸定义、主症与病因病机1.《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2.《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其对黄疸主症的描述十分准确,尿黄、目黄是黄疸的基本特征之一,此外还可见到身体其他的部位发黄。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这是最早对黄疸病因病机的描述。《内经》提出了炎暑湿热之邪搏结为黄疽的病因病机,这也是至今临床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4.《素问•玉机真脏论》:“病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日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阐述外邪侵人人体,经过脏腑传变而发为黄疸的机制,肝病传脾,木郁克土,土郁生湿,郁而发黄,是为黄疸。 ……